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提升作为肯定自我的驱力、维持自尊的途径、寻求自我评价的动机,其核心假定在于人们有一种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馈评价的需要。它有优于平均效应、控制错觉、不切实际的乐观、自利偏向归因、选择性信息加工、策略性社会比较和交往、自我妨碍等表现形式,可通过一致性比较、作用机制测查、自恋和社会赞许倾向评定、内隐自我提升测量等方式考察,受信息特征、情绪体验、自尊和自我概念、社会情境和文化等因素影响。
自我提升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它通过林林总总的形式改变着人的情感、认知、健康和行为,同时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关系束缚/能动假说以及自我评价维持模型均从理论层面深刻揭示了自我提升与人际交往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模式。
目前有关自我提升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颇受研究者关注,但我国心理学对该问题一直缺少研究。本文通过两项实证研究对中国大学生自我提升的特点及其与人际交往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研究Ⅰ采用问卷法,通过一致性比较测量,在个体情境下考察了461名大学生优于平均效应的表现,对自我提升、提升朋友的特点及其关系予以了调查分析。
研究Ⅱ采用实验法,通过作用机制测查,在关系情境下考察了159名大学生自利偏向归因的表现,对自我提升的表现及其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
通过上述两项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个体情境中,大学生有优于平均效应的自我提升表现,其中女生自我提升的程度高于男生。
2、在评定亲密朋友时,大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提升朋友的优于平均效应,其中女生提升朋友的程度高于男生,高年级同学提升朋友的程度高于低年级同学。
3、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亲密朋友的提升程度要大于自我提升的程度,其评定朋友优于平均效应的得分高于自我评定优于平均效应的得分。
4、品质理想程度、自我评定优于平均效应均可以正向预测评定朋友优于平均效应。
5、在关系情境中,大学生没有自我提升表现,相反,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我贬低。就任务归因而言,多数大学生属于自贬归因,而非自利归因。
6、与搭档的自利归因回答相比,大学生对做自贬归因搭档的回答更为满意,认为其回答更符合测验的实际情况。
7、大学生喜欢与自贬归因的搭档交往,不喜欢与自利归因的搭档交往,而且该现象在获得消极反馈的情境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8、大学生对搭档的归因评价在搭档归因方式与人际交往意向变化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发现不仅为解决自我提升动机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提供了新的事实依据,而且为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