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识别中的知觉干扰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觉干扰存效应是指之前更模糊的刺激的呈现对之后同一模糊刺激的识别的抑制。单词需要借助事先学习增加作业成绩或激活水平才能产生知觉干扰效应,图片则不需要,即知觉干扰存在材料有限现象;另外,之前模糊刺激的注视时间对知觉干扰效应也存在影响。 本研究采用模糊汉字为实验材料,尝试采用高斯模糊技术,由模糊渐进地到清晰的呈现方式,试图探讨汉字识别中是否存在知觉干扰效应,是否存在材料有限现象,干扰效应如何随之前模糊刺激的注视时间变化,以及汉字的频率、结构方式、笔画等和汉字激活水平有关的因素对知觉干扰的影响。考察汉字识别中的知觉干扰效应的特性以及影响因素,汉字材料本身的特征(频率、结构方式和笔画等)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 实验一考察了学习和频率、实验二考察了学习和结构方式、实验三考察了汉字的笔画和之前模糊刺激的注视时间对汉字知觉干扰存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1.不仅单词、图片材料,汉字识别中也存在知觉干扰效应; 2.汉字与图片一样,激活水平较高,即使低频汉字也存在知觉干扰效应,因此不存在学习的材料有限现象,即无论是否学习,都存在知觉干扰效应; 3.频率、结构方式影响汉字的激活水平或识别成绩,但与知觉干扰效应无关;笔画也与知觉干扰效应无关; 4.激活水平影响知觉干扰效应,但是一旦超越最小阈值,激活程度便和知觉干扰效应无关,激活水平对知觉干扰效应的作用仅在于使内部表征的激活水平超过必须超过的阈限; 5.频率效应、结构方式效应的存在,而笔画效应的不显著,说明模糊汉字识别以整字识别为主。 这些实验结果可以用失匹配假说和竞争假说来解释,我们可以从中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发生机制有所探究。
其他文献
数学学习困难是学习困难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因其研究历史较为短暂,目前仍存在着操作定义不统一、鉴别方法不一致、核心缺陷未确定等诸多基本问题悬而未决。 论文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