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大生产以来,各国就从未走出过失业的阴影(差别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充分就业成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共同追求的宏观经济主要目标之一。隐性失业在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大量存在。众所周知,我国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这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然而,中国国家统计局目前所采用的失业统计口径仅限于城镇,并不包括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人员。这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个农民都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只要劳动就可以获得农业收益产品,所以农村不存在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国农业存在大量失业的现状。我国当前农业隐性失业状况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为2.5亿,隐性失业率高达60%。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90年代中期,已减少到1.0~1.3亿人,隐性失业率仍高达30%。农业隐性失业现象的存在,以及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隐患,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正确估计我国的农业隐性失业人口,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农村就业的现状,更为解决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转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本文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对我国农村的隐性失业量进行估计,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农业隐性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