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肉鸡在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条件下,日粮中添加发酵乳酸杆菌和副干酪乳酸杆菌对肉鸡的生长性能、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选用336只1日龄白羽肉鸡(罗斯308),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栏,每栏14只鸡(公母各半)。四个处理组分别是对照组、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1×10~8CFU/m L)混合感染组、发酵乳杆菌(1×10~9CFU/g)+感染组、副干酪乳杆菌(1×10~9CFU/g)+感染组。试验期为35天,对所需感染肉鸡在第9天口腔灌服20倍的使用剂量球虫疫苗1次,非感染肉鸡接种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第13天对所需感染肉鸡饲喂混有培养时间为20h的产气荚膜梭菌菌液的饲料,2h内吃完;非感染肉鸡直接饲喂混有相同体积的不含产气荚膜梭菌但经过无菌处理的疱肉培养基的饲料(1m L/只/天),连续饲喂6天。于试验第13和19天早上进行空腹称重,然后翅下静脉采血,屠宰取样。1乳酸杆菌对混合感染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d 1-13,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发酵乳杆菌+感染组、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的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d 14-19,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发酵乳杆菌+感染组、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因此,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降低了肉鸡的生长性能,乳酸杆菌对于提高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作用。2乳酸杆菌对混合感染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d 13,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的GLU和HDL含量显著降低,发酵乳酸杆菌+感染组、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的Ca、ALT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发酵乳酸杆菌+感染组、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的AST含量显著升高(P<0.05)。d 19,与对照组相比,发酵乳酸杆菌+感染组、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的GLU、TG、ALB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发酵乳酸杆菌+感染组、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的TC、HDL含量显著降低,ALT、UA含量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和感染组相比,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的Ca和GGT含量显著升高(P<0.05)。因此,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和球虫会导致肉鸡的肝功能受损,添加发酵乳酸杆菌和副干酪乳酸杆菌有助于升高血清中的钙含量。3乳酸杆菌对混合感染肉鸡肠道评分和形态学的影响在d 19,与感染组相比,发酵乳杆菌+感染组可显著降低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导致的空肠肠道损伤评分(P<0.05)。与感染组相比,日粮中乳酸杆菌对肉鸡VH/CD的影响:d 13,发酵乳杆菌+感染组、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的VH/CD显著升高(P<0.05);d 19,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十二指肠的VH/CD显著升高,发酵乳杆菌+感染组、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空肠的VH/CD显著升高(P<0.05)。因此,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导致肉鸡小肠形态结构受损,添加发酵乳酸杆菌和副干酪乳酸杆菌有助于缓解小肠形态结构损伤。4乳酸杆菌对混合感染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d 13,添加发酵乳酸杆菌、副干酪乳酸杆菌的胸腺器官指数显著降低(P<0.05);d 19,添加发酵乳酸杆菌、副干酪乳酸杆菌的脾脏器官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感染组相比,d 13,发酵乳杆菌+感染组、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i NOS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d 19,感染组、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溶菌酶含量显著升高(P<0.05)。因此,添加发酵乳酸杆菌、副干酪乳酸杆菌有助于提高脾脏器官指数,对肉鸡前期免疫水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5乳酸杆菌对混合感染肉鸡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与感染组相比,d 13,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的回肠食糜、粪便中球虫卵数量显著降低(P<0.05);在d 19,副干酪乳杆菌+感染组显著降低大肠杆菌的相对数量(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导致肉鸡生长性能下降和肠道损伤;添加发酵乳酸杆菌、副干酪乳酸杆菌可改善感染后肠道形态结构,从而缓解了由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肠道结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