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氮条件下旱稻氮素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eSu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室内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和旱稻营养液pH值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和氮肥处理对旱稻产量形成特性、氮素吸收利用状况、水分利用效率、根系分布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北京地区旱稻的水肥优化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1.水培试验表明: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旱稻营养液pH值的日变化影响不同。供应铵态氮和混合态氮时,营养液pH值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且混合态氮处理的下降幅度小于铵态氮处理。供应硝态氮时,营养液pH值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在夜间,三个氮处理的营养液pH值的变化幅度均低于白天,且硝态氮处理的昼夜变化幅度差值最小。旱稻营养液pH的变化幅度大子水稻,但是对于单位根表面积引起的pH变化,水稻变化幅度大于旱稻。 2.田间试验表明: ①相同水分条件下,N2处理(150kgN/hm2)产量最低,同时氮素利用效率、氮收获指数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始终较低,高施氮量造成前期营养生长过旺,导致灌浆后期倒伏,影响最终产量的形成;相比之下,N3推荐施肥处理(58kgN/hm2)的旱稻干物质累积、植株吸氮量、籽粒产量最优。 ②试验中旱稻的产量随着灌溉量的减少而下降,各水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充分灌溉W1处理相比,限量灌溉W2处理(穗分化前及开花后限量灌溉)的产量、收获指数、穗实粒、结实率、千粒重减幅最小,且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充分灌溉W1处理,初步认为限量灌溉W2处理是节水旱稻生产的首选方式。 ③水分对旱稻地上部氮素吸收累积量的影响很大,水分胁迫处理W3加剧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生育期之间的分配比例的不均,前期吸氮量较大,后期吸氮量急剧减小。在旱稻生长的关键时期不能满足地上部对氮素的需求,导致收获时体内累积吸氮量最低,不利于旱稻的生长及产量形成。 ④综合分析初步得出,由于不施氮肥处理NO与施氮肥处理之间及各不同水分处理之间的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仅依据今年的试验结果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适合旱稻生长需求的施氮量指标和水分输入标准,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在其代表作《简·爱》中把印度、西印度群岛等英国殖民地描述成荒凉、落后的野蛮之邦,而小说中来自这些地方的人民亦是以邪恶、丑陋的魔鬼形象出现。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简·爱》丑化、扭曲了殖民地和那里的人民,把英国对这些国家的殖民看成是对其的教化,给英国殖民者的丑行披上了合理、合法的外衣。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简爱 二元对立  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不仅成为第三世界
为探讨表面电荷性质对重金属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两种土壤(红壤和黄褐土),经过添加和6个月陈化以模拟Pb、Zn污染,应用皂角苷进行解吸,并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皂
重金属元素铅、镉对茶叶的污染是影响茶叶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茶树品种福建鸠坑为供试材料,采用根箱栽培、水培和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茶树根际铅、镉含量的时空动态、根际铅、镉的形态及转化,铅镉胁迫的根际效应,并探讨了铅镉胁迫下,茶树对有机酸分泌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施铅镉条件下(对照),土壤铅含量随着离根面距离的降低而不断升高,在根际表现出铅的富集;土壤镉含量随着离根面距离的降低而降
该研究旨在考察选种植物对于基质的适应能力,从产量、质量和种植效益进行分析,从综合因素角度选择适宜种植的先锋植物;同时比较分析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基质理化特性及变化情
早期的地形图是以“纸”为介质的,这种纸制的地形图不仅在更新方面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地形图本身很容易因受潮、化学侵蚀等的影响而变形,使数据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因此,1998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