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独裁者博弈等资源分配决策中,分配者不仅受自利偏好的驱动,还受道德自我的约束。先前研究较多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现实利益的作用,而相对忽略了道德自我的约束作用。本研究拟系统地探讨,道德自我对分配决策的约束作用及其机制,具体关注以下问题:(1)道德自我如何约束分配决策?(2)分配者在决策前、后有着怎样的道德自我评价,特别是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是否会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3)如果会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他们为什么依然会做出不公平的分配?基于自我概念维护理论,结合道德阈限模型和道德失调理论,我们假设:(1)在道德自我的约束下,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有着以个人禁令性规范为具体指标的道德阈限;(2)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会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但是也可以维护一定程度的道德自我概念,而做出公平分配的决策者不会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3)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会为了缓解道德自我威胁而表现出自我合理化的公平和规范感知,公平分配者则不会。本研究采用匿名的单次独裁者博弈范式,聚焦分配者和接受者贡献相同的情境,通过三个研究回答上述问题或检验上述假设。研究一主要探讨道德自我如何约束分配决策。其中实验1探讨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是否遵守自身的个人禁令性规范;实验2检验个人禁令性规范是否受到道德自我的影响。研究二主要探讨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是否会为了缓解道德自我威胁,而表现出自我合理化的公平感知。其中实验3-6分别以接受者、不知道自己角色的控制组和第三方为参照组,综合组间和组内设计,探讨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是否会在决策前,表现出自我合理化的公平感知。实验7探讨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是否会在决策后,表现出自我合理化的公平感知。研究三主要探讨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是否会为了缓解道德自我威胁,而表现出自我合理化的规范感知。其中实验8和9分别以不知道自己角色的控制组和第三方为参照组,探讨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是否会在决策前,表现出自我合理化的规范感知。实验10探讨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是否会在决策后,表现出自我合理化的规范感知。此外,研究一、二和三还都测量了分配者在决策前或后的道德自我评价,以回答问题(2)。研究结果表明:(1)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会遵守自身的个人禁令性规范,他们给接受者的钱数与自身的个人禁令性规范没有显著的差异;个人禁令性规范受到道德自我的影响,当道德自我要求提升时,个人禁令性规范也相应变高了。(2)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会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即相较于参照组,他们对自己有着相对较低的道德自我评价,而做出公平分配的决策者不会;但是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也能维持一定程度的道德自我概念,即其道德自我评价显著高于道德自我量表的中值。(3)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会表现出自我合理化的公平感知,即相较于参照组,他们认为有利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更为公平;他们也会表现出自我合理化的规范感知,即相较于参照组,他们有着更低或更为自利的行为规范,而公平分配者则不会。这些结果,一方面体现了道德自我在分配决策中的约束作用,即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也会遵守以个人禁令性规范为具体指标的道德阈限。另一方面也表明道德自我约束作用的有限性,即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体验到了道德自我威胁,却依然会做出不公平分配。在独裁者博弈中,分配决策本质上是自利偏好与道德自我的权衡。自利偏好可能是道德自我约束作用有限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做出不公平分配的决策者表现出的自我合理化公平与规范感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道德自我威胁,使得他们在获得一定利益的同时,依然能够维持一定程度的道德自我概念,因而也可能是道德自我约束作用有限的重要原因。这些发现,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独裁者博弈中分配决策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理解;在应用上启示我们,可以从提升道德自我要求和干预自我合理化的角度,来促进公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