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最早是在1992年被提出,源自于美国艾奥瓦大学,最早的名称是“信息拱廊”,即为“结合电子信息和多媒体为研究教学与自主学习服务的先进设施”。后来这样的服务模式不断拓展,最终成为信息共享空间,并开始在全世界的高校图书馆逐步展开。本文在分析调查研究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校图书馆及其大学城区域内的实际情况,提出福州大学城信息共享空间构建设想,进一步加强大学城高校间的协调发展与有效分享等。从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发展新的服务,提升高校图书馆的馆员服务水平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各项服务,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体系,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在文化领域推进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事业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城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之后对国内外的信息共享空间相关的研究动态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总结,接着阐述了大学城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基础内容,对大学城、信息共享空间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构建大学城信息共享空间的层次与要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然后梳理了大学城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整体思路,对大学城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目标、原则、框架结构进行了探讨。而后对目前福州大学城构建信息共享空间进行了现状分析,从福州大学城馆际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情况、福州大学城区域规划的目标及实施现状、福州大学城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用户期待调研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分析了福州大学城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具体策略,从福州大学城信息共享空间的实体功能定位、福州大学城信息共享空间的网络平台建设、福州大学城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途径、福州大学城信息共享空间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