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一):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rtery atherosclerosis AS)模型,检测大鼠外周血CD40、CD40L以及MMP-2、MMP-9水平,观察CD40、CD40L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的异常表达。并对CD40、CD40L与MMP-2、MMP-9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目的二):通过检测外周血清的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MMP-2及MMP-9水平的变化,结合冠脉造影结果,分析sCD40L、MMP-2及MMP-9与冠心病不同类型、不同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的关系,并对CD40、CD40L与MMP-2、MMP-9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sCD40L、MMP-2及MMP-9与冠脉斑块不稳定的关系。研究目的三):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观察不同剂量组的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术前、术后血清sCD40L MMP-2和MMP-9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变化趋势,探讨他汀类药物降脂外的抗炎的作用及剂量的相关性。实验一:动物实验部分是利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正常饮食大鼠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0及CD40L,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D40、CD40L在主动脉弓的表达情况;Gelatin-PAGE法检测大鼠外周血中MMP-2、MMP-9的表达情况,对CD40,CD40L, MMP-2, MMP-9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同正常喂食组比较,AS模型组大鼠外周血液中CD40及CD40L、MMP-2、MMP-9水平均显著增加;CD40、CD40L在AS组大鼠的主动脉弓内膜上的表达显著增加;相关分析显示CD40、CD40L水平与MMP-2、MMP-9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实验二:临床试验部分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ACS各亚型患者血清中sCD40L、MMP-2、MMP-9的浓度,分析它们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并对sCD40L、MMP-2、MMP-9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MI组患者sCD40L、MMP-9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心绞痛(UA 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MMP-2水平高于UAP组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AMI组及UAP组血清sCD40L、MMP-2及MMP-9水平较SAP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AMI组与UAP组C型病变组,其sCD40L、MMP-2及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B型、A型病变组(P<0.01),而B型病变组高于A型病变组。在AMI组和UAP组三支病变组血清sCD40L、MMP-2及MMP9浓度显著高于双支及单支病变组(P<0.01),而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相关性分析显示:sCD40L与MMP-2、MMP-9呈显著正相关。血清sCD40L、MMP-2、MMP-9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及狭窄程度关系密切。实验三:临床试验部分是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行PCI治疗的ACS患者术前后干预治疗,于术前、术后1、3、5、7、14、28天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患者的血清sCD40L、MMP-2、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PCI术前后血清sCD40L、MMP-2、MMP-9水平变化趋势大致相同,PCI术后1-3天显著高于术前,峰值均出现在PCI术后第1天,UAP组升高的幅度小于AMI组。但瑞舒伐他汀大剂量组(40mg) sCD40L、MMP-2、MMP-9水平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小剂量(10mg)组。术后3天均呈下降趋势,5-7天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应用瑞舒伐他汀28天后上述因子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清中sCD40L MMP-2、MMP-9的水平并呈剂量相关性。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主动脉弓组织的CD40、CD40L、MMP-2、MMP-9的高表达,提示CD40-CD40L及MMP-2、MMP-9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有关。2、血清sCD40L、MMP-2、MMP-9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及狭窄程度及病变的复杂程度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CS病情的严重性,它们都可以作为识别不稳定斑块的外周血清标志物,对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3、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ACS患者PCI血清sCD40L、MMP-2、MMP-9的水平并呈剂量相关性。对炎性因子的抑制存在量效关系。瑞舒伐他汀发挥抗炎效应先于调脂作用,并独立于降脂之外,短期内应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能会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降解和炎症反应,并更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