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备药物微粒是药物制剂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药物微粒可改变给药途径,提高生物利用率,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用可降解的高聚物材料包埋药物可起到缓释效果,通过控制粒径可实现靶向给药。 超临界反溶剂(SAS)过程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制备超细粉体材料的新方法,在化工、生物工程、医疗和制药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温和的操作温度对生物制品、抗生素药物和药物载体的微细化尤其适用。但是由于对SAS过程缺乏系统的研究,其影响因素又非常复杂,另外,各类药物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差异,研究还很不成熟。致使SAS过程的一些重要现象尚未得到深刻的认识,对一些影响颗粒形态的重要参数的作用效果,尚不能给出统一的结论。 因此,本文通过SAS过程制备具有蛋白质、抗生素和缓释药物载体三大类药物微粒,以不同的有机溶剂-药物-二氧化碳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压力、温度和溶液浓度等实验参数对微粒形态及尺寸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和因素影响的主次关系,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微粒粒径随过程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原因。 通过SAS过程成功制备了蛋白质、抗生素和缓释药物载体三大类药物微粒: ①运用正交实验制备了平均粒径2.38-5.92μm的溶菌酶超细微粒和平均粒径3.80-8.67μm的胃蛋白酶微粒。在考察的实验条件下,压力对微粒粒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 ②通过单因素实验制备出不同大小和形态的灰黄霉素超细微粒,在考察的实验条件下,压力的升高有利于晶核的生成,温度的降低有利于晶核的生长;通过混合正交实验制备了阿莫西林微粒,压力对微粒粒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浓度和温度,在一定压力范围内,微粒粒径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 ③通过单因素实验制备了亚微米级聚醚芳砜酮微粒,聚合物浓度是影响过程实现的主要因素,浓度的增加使微粒的粒径减小;通过单因素实验制备了球状和长条状的醋酸纤维素微粒,随着压力的升高,大部分醋酸纤维素微粒从长条状变为球状,温度对微粒形念的影响不大。实验结果表明:制备过程具有较高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对于不同的研究系统,压力是过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对超临界反溶剂过程的影响因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为用超临界反溶剂过程研究和开发药物新剂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