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中国的经济区是全国统一的地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为因地制宜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每一个经济区,应根据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扬长避短,发展一个或数个具有全国或区际交换意义的专门化部门以及辅助性部分,自给性部门和基础设施,使区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2006年1月,四川构建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五大经济区决策出台,从此成都经济区正式确立。随着成都经济区的正式确立,如何把原来各自为政的不同地区在经济合作上联系到一起,怎样实现成都经济区的快速增长,成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一方面能够为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四川省其他经济区的经济合作发展提供经验。在本文研究中,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成都经济区各组成部分的经济水平、经济距离以及成都经济区内成都市对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分析,划分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层次,研究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发展方式。本文主要内容是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主要说明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通过对区域经济原理的梳理及其评述来指引全文。第三章,对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成都经济区发展现状、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成都经济区合作现状及发展阶段的评价、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难点分析。第四章,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基础及层次分析。对成都经济区各组成城市的综合经济水平及产业发展状况做了研究,以及通过研究对成都经济区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层次划分。第五章、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及主要任务。通过前面的分析研究,此章主要研究的是成都市在成都经济区内的合作与发展目标,以及成都市同成都经济区内各个层次的合作方式与目标。第六章,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保障措施。此章主要从政府和民间层面分析,主要研究政府、企业和区域自组织机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作用以及倡议政府机构建立完备机制、制定规划以保障引导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序进行。本文以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研究方法,结合计量分析手段,综合利用了区域经济学原理、产业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等知识对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成都经济区作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划分,得出了以成都市为中心的三个层次不同合作方式。这对加强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