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嘧啶类核受体调控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lai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分子杂交技术,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都是药物设计的经典方法,在现代药物研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嘧啶和吲哚被作为优势片段广泛用于新药开发。另外,核受体和激酶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都起重要作用,如:肿瘤,炎症,代谢等。因此本论文主要工作是基于靶点(Nur77,RXRα,PPARγ,CDK9,HDAC)结合位点的结构特征,利用分子杂交技术和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策略,分别设计并合成了靶向这些靶点的嘧啶-吲哚类衍生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新型嘧啶-吲哚类Nur77激动剂的研究:根据目前已发现的Nur77激动剂,基于分子杂交技术和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方法,设计并合成具有全新母核的122个嘧啶-吲哚类衍生物。报告基因实验与Biacore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Nur77均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并且能够与Nur77-LBD蛋白进行结合。其中,QH117能够选择性激活Nur77转录激活活性,并且与蛋白Nur77结合的Kd=91nM。进一步生物机制的研究表明化合物QH117能够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促进MDA-MB-231细胞的凋亡,通过Western blot以及细胞流式术实验测得这种凋亡依赖于Nur77。通过计算机模拟以及氨基酸突变实验证明化合物QH117能够与Nur77蛋白的GLU445,ARG515,GLN528等关键位点发生结合。荧光免疫实验验证,QH117能够促进Cas 3的切割。最后,小鼠移植瘤实验表明,化合物QH117能够抑制MDA-MB-231的生长,同时表现出高效低毒的特点。QH117可以作为苗头化合物做进一步的开发。新型嘧啶酰肼脲类RXRα拮抗剂的研究:通过分子杂交策略和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方法,设计了具有全新结构类型的嘧啶酰肼脲类RXRα拮抗剂,并合成其中50个化合物。通过报告基因与SPR并结合小分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实验对嘧啶酰肼脲类化合物进行了构效关系分析,最终发现了化合物6A对RXRα具有高结合活性Kd=120 nM,是选择性的RXRα拮抗剂,能够很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对正常细胞几乎无毒性。进一步的生物机制研究表明6A能够依赖于RXRα诱导细胞凋亡,在抗肿瘤方面与阳性药相比具有较好的抗肿瘤增殖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型1,3,5取代吲哚丙酸类PPARγ抑制剂的研究:通过分析已发表的小分子与PPARγ蛋白结晶结合模式,并结合分子杂交技术和计算机药物辅助设计方法,我们设计合成了新型1,3,5取代吲哚丙酸类PPARγ抑制剂108个,并通过报告基因测定了其对PPARγ-LBD转录活性的影响,发现大部分化合物能够抑制PPARγ-LBD转录激活活性,并且能够选择性抑制PPARγ-LBD转录激活活性。通过Biacore方法,测定了化合物与PPARy-LBD蛋白的结合活性,发现其中很多化合物能够与PPARy-LBD蛋白发生结合,其中QL3,QL6,QL9,QL11化合物与蛋白结合的Kd值达到了纳摩尔级别。后期我们将基于目前生物数据的基础上,对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分析,并对其抑制肿瘤增殖活性做进一步的研究。新型CDK-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研究:通过分析CDK与HDAC在肿瘤中的信号通路,我们发现其在周期阻滞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同时能够促进肿瘤的增殖。根据多靶点药物设计策略,基于片段药物设计(FBDD)技术,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嘧啶-吲哚衍生物,其中,化合物13ea在几种癌细胞系(HeLa,MDA-MB-231,HepG2)中均显示强有效的抗增殖活性。化合物13ea能同时抑制 CDK9(IC50=166nM)和 HDAC 活性(IC50=NA)。在低浓度下(0.625μM)使细胞发生周期阻滞并诱导细胞凋亡,且诱导凋亡的作用强于阳性药物(BG45,CI-994,Entinostat和Mocetinostat)。最后,体内试验表明13ea可以明显地抑制MDA-MB-231肿瘤的生长,对接研究也表明13ea可以很好地与CDK9和HDAC2发生结合。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具有成药性的CDK-HDAC双靶点抗癌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简写为MOFs)材料作为一类由有机连接基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的多孔材料,由于其广泛的作用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得到广泛的关注。将MOFs与其他功能材料结合形成的复合材料,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某些领域往往表现出比单一材料更加出色甚至全新的性能,因而逐渐发展成为MOFs应用研究的新兴领域。为了更合理高效地针对特定的应用设计合成这类新型复
涉及金属卡宾的催化反应是均相过渡金属催化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近十年来,有机化学家们已实现了多种从简单易得的炔烃出发生成金属卡宾的方法,这些反应对金属卡宾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要的是,从炔烃产生金属卡宾的方法可避免使用有毒、易爆炸的重氮化合物。因此,由于这些新颖的性质和反应模式,该领域已成为炔烃化学中的研究热点。然而,这些反应几乎都局限于贵金属催化剂且不对称反应的报道非常罕见。过渡金属催化1,
内脏器官的左右不对称排布现象广泛存在于两侧对称动物中。脊椎动物的左右不对称发育由不对称的Cerberus-Nodal级联信号调控,而节点纤毛运动引起的左向液流是导致这一不对称信号的起始因素,但液流如何导致节点两侧基因不对称表达的机制并不清楚,这一机制的进化起源以及在两侧对称动物中是否保守也不清楚。文昌鱼的躯体构筑模式与脊椎动物相似,胚胎及幼体通体透明并且幼体具有明显的左右不对称排布的器官,是研究左
致密星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这三种致密天体的统称。致密天体是恒星在结束其生命,到达演化末期的产物。对致密天体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恒星演化的规律,研究在极端条件下的物理,并最终帮助人们理解元素的形成,和星系的演化与我们的关系。现代天文学已经进入了多波段、多信使的时域天文学。对致密星的观测可以遍及从X射线到紫外、光学可见波段、红外,一直到射电波段的观测;也可以从引力波,中微子等手段进行探测。大规模的巡
细胞外基质蛋白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分泌性蛋白Periostin是含有Fas1结构域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在组织损伤部位、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已有的研究表明Periostin蛋白能够促进损伤修复、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本课题组前期的合作研究已发现Periostin蛋白能够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存活进而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但目前对Periost
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是一种发生在真核生物中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将棕榈酰基共价修饰到半胱氨酸侧链的巯基上的一种过程。这个反应是由棕榈酰基转移酶家族催化,因这些酶的活性中心含有保守的Asp-His-His-Cys(DHHC)四个保守的氨基酸,因此它们也被称为DHHC家族。蛋白质的棕榈酰化修饰为多种蛋白质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调节机制,在蛋白质的锚定、胞内运输和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目前有关DH
一氧化碳(CO)是重要的C1资源小分子,在工业水煤气变换(WGS)制备氢气、合成气转化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等方面有重要应用。然而,这两类CO热催化转化反应都需要高温和高压的反应条件,且得到的产物种类多,分离过程复杂。因此,通过低能耗、环境友好的方法实现CO定向制备高附加值的燃料和化学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却极具挑战。电催化过程通常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通过控制施加电压来调控分子反应路径,以此来避免热催化
随着锂离子电池从3C(电脑、通讯以及消费类电子)领域向动力电池和大规模储能领域拓展,其对于能量密度的追求日益迫切。这也激发了科研工作者对于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的研究热情。在这些材料中,富锂锰基正极由于较高的能量密度备受瞩目。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证实该类正极材料的高容量优势不仅来源于其中阳离子的氧化还原,还有阴离子(氧)的电化学反应。但由于氧还原并不稳定,在提供高容量的同时,会诱发还原电对
金属卡拜作为金属有机化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备受化学家们的关注。金属卡拜的反应性被广泛地研究,不同的反应类型相继被发现,如亲核加成、亲电加成、环加成以及炔烃复分解反应等。然而,到目前为止金属卡拜的自由基加成反应和插入反应极为罕见。相比于线型金属卡拜,金属卡拜键位于五元环内的金属杂戊搭炔因其极度扭曲的卡拜碳键角而表现出丰富的反应性。本论文研究了金属杂戊搭炔的若干反应,开发了金属卡拜
随着能源危机的到来,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占比越来越重,但是其间歇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对电力储能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来自便携电子设备和电动交通工具的需要,对储能系统的性能设立了更高的标准。目前,最先进的两种储能技术:电化学电容器和二次电池,已经被应用于大规模储能中。而目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先进电极材料的开发。显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改善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先进电极材料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