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自从第一例啮齿类动物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成功以后,寻找一个合适的部位进行移植成为了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步骤。到目前为止,通过肝门静脉内胰岛移植仍然是临床胰岛移植的首选。但是,成功背后,这种移植方法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移植物与血液直接接触导致的早期损伤严重的影响了胰岛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和糖尿病的疗效。寻找一个更合适的部位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除了经肝门静脉(PV)的移植术外,在临床前研究阶段,胃粘膜下(GS)和肾包膜下(KC)的移植较为普遍。 目的: (1)为应用SD大鼠建立胃粘膜下胰岛移植模型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2)比较当今动物实验中较常用的三个移植部位,即胃粘膜下、肝门静脉内、肾包膜下胰岛移植的长期疗效,得出较有效的移植部位;(3)摸索大鼠模型中,要想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肾包膜下、肝门静脉内和胃粘膜下这三种移植方法分别需要的最低胰岛数量。(4)尝试从胰岛移植物早期损伤角度对三组移植长期疗效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方法: 受体SD大鼠(n=24)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Z)建糖尿病模型。用胶原酶灌注供体胰腺的方法获得胰岛。根据不同的胰岛移植部位,把受体组的24只大鼠分为三组:第一组(n=8)行胃粘膜下胰岛移植手术;第二组(n=8)行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手术;第三组(n=8)行经肝门静脉内胰岛移植手术。 结论: 第一组,即胃粘膜下胰岛移植组,相对第二组和第三组,胰岛细胞保护较好。第三组,即肝门静脉内移植组,胰岛损伤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