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平权行动是指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美国为了落实《民权法案》,消除仍然存在的“事实上的”种族不平等的状态,而实行的一套主要在政府项目承包、就业和高等教育领域偏向少数族裔和一些弱势群体的临时法律和政策。平权行动本身在逻辑上存在悖论,即以平等的名义不平等的对待一部分人,因此其自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1978年的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克案(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权行动是指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美国为了落实《民权法案》,消除仍然存在的“事实上的”种族不平等的状态,而实行的一套主要在政府项目承包、就业和高等教育领域偏向少数族裔和一些弱势群体的临时法律和政策。平权行动本身在逻辑上存在悖论,即以平等的名义不平等的对待一部分人,因此其自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1978年的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克案(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Bakke)肯定了平权行动在美国高校的使用,其后,美国高校相继出台了大同小异的应用平权行动的招生政策。而学界指出,上世纪90年代伊始,美国白人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复苏,大有吸收主流群体(尤其是白人)成为民众普遍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势,其中平权行动是吸引白人的“最完美由头”。在司法系统里,素有“正义的化身”之称的法官在处理诉讼案时毫无例外地也会受到当下民众普遍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据此,本论文主要运用个案研究(case study)、文献研究(literature research)和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分析90年代以来发生在美国的白人与高校之间涉及高校平权行动招生政策的四起典型的诉讼案,探究美国白人民族主义思想复苏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法院在审判案件过程中,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烈的保守主义、反多元文化主义、反多元种族主义、白人受迫害情结和种族主义的倾向,因此,本论文认为,美国司法体系中存在白人民族主义思想。论文共分为引言、三个章节和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白人民族主义的复苏及其基本特征;平权行动的背景及其逻辑悖论;90年代以来平权行动在美国白人民族主义思想冲击下在美国高校的实施窘境;本论文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意义。第一章分析个案霍普伍德诉德克萨斯大学(1996)。分别从诉讼案发起者的上诉,地区法院与第五巡回法庭的判决法理分歧,政府部门对霍普伍德案的言论等方面,论证这个案件体现出的保守主义思想。分析第五巡回法庭对威尔伯的证词(Wellborn’s testimony)的解读中所流露出白人受迫害情结。考察第五巡回法庭否定巴克案中确立的应用平权行动的多元化目标情况,指出法院的反多元文化主义和反多元种族主义思想。通过分析第五巡回法庭在意见书中驳回得克萨斯大学陈词的法理依据,指出法官们存在害怕威胁白人统治地位的种族主义思想。总之,美国白人民族主义思想已经渗透到法院,影响诉讼案的审理。第二章剖析个案格鲁特诉布林格案(2003)和格拉茨诉布林格案(2003)。重点剖析格鲁特案,并对格鲁特案和格拉茨案比较分析。分别从诉讼案的发起,法官奥康纳(O’Connor)的投票及相关法官的不同意见书等三个方面论证这个案件体现的愈来愈强烈的保守主义思想。指出各级法院对多元化目标作为国家重大利益的质疑,显露了其反多元文化主义和反多元种族主义倾向。在法庭辩论中,法官的一些新提法流露出害怕白人受到伤害的白人受迫害情结,法官意见书的言辞暴露出对非裔美国人的歧视态度。比较分析最高法院在同一天庭审和判决的格鲁特案和格拉茨案,表面上看,法院对两个案件做出截然相反的判决表明法院对平权行动自相矛盾的态度,实际上却为以后高校平权行动的实施设置了更多的障碍,格鲁特案之后,很多高校选择以一种更隐晦的方式实施或甚至取消平权行动招生政策。美国白人民族主义思想对法院诉讼案的审理影响越来越大。第三章剖释个案费希尔诉德州大学(2013,2016)。分析在两个下级法院一致支持平权行动招生政策的情况下,最高法院竟然破天荒两次同意重审,实质表明最高法院不满足于格鲁特案对平权行动设置的限制的保守态度,以致当时许多报道认为平权行动前途灰暗。考察最高法院法庭辩论中对以前案件中确立的多元化目标的一再质疑的内容,法院存在的反多元文化主义和反多元种族主义态度不言而喻。通过分析法庭对如何保证实现多元化目标的手段不会对白人造成伤害的问题的辩论,发现法院明显存在唯恐白人受到伤害的白人受迫害情结。法官斯卡利亚(Scalia)在不同意见里发表的认为非裔美国学生也许更适合“次一流大学”的种族主义言论激起部分团体和媒体的强烈反应,表面上斯卡利亚的言论很违和,实际上,正所谓“沉默的大多数”,他的言论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民众的想法。美国白人民族主义思想已经渗透到主流群体和法院,严重影响法院对诉讼案的审理。结语再次提出本论文论点,美国司法体系中存在白人民族主义思想。
其他文献
近年来松散含水层下煤层开采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浅部资源开发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厚松散层下开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兖州、淮南、枣滕等矿区,采掘过程中浅部煤矿厚松散含水层富水性对矿井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开展厚松散含水层富水规律研究及安全煤岩柱留设的研究,即是对松散含水层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完善,也是对特殊条件下采矿理论的发展和补充。本文针以兖州矿区鲍店煤矿为例对厚松散层沉积条件下松散层土体特性
长期以来,宗教报道都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它是我们党和政府宣传国家政策方针的主要新闻媒体,其宗教报道也是宣传我国宗教政策方针的主要途径,所以研究其宗教报道的现状和特点对其他党报和媒体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定义的宗教报道是指以宗教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为主要涉及对象的新闻报道,即有关上述宗教的新闻报道及针对这些新闻所产生的言论。本文采用内容分
纳·赛西雅拉图是蒙古族著名的诗人、学者、教育家。他在蒙古古代文学、当代文学、文献学以及民俗学等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就,其学术著作在相关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篇论文对纳·赛西雅拉图的学术作品和功绩进行了探讨,其中主要对蒙古古代文学研究及古籍文献研究成果方面进行了重点探讨。本文由导论、正文以及总结等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来源、研究意义、研究概况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纳·赛西雅拉图教授的
贸易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环境规制也会影响贸易活动。贸易与环境一直都是国际贸易领域关注的热点。不少环境学家与经济学家担心,国家之间环境规制严格程度的差异会导致污染密集型产业由环境规制严格国家转移到较宽松环境规制国家,进一步导致全球污染的加重,与此同时,更有不少反对自由贸易者认为,贸易自由化会加速这一转移过程,从而要求各国在制定多边贸易协定的时候必须纳入对于环境标准以及环境后果的考量。从20世纪7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体育人才培养及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单位—高等体育院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体育院校为了培养出质量更高的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及更好地发展体育相关事业,需要通过引进大量的设备来支持保障其教学、训练及科研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在设备管理方面相关内容上的缺乏及落后,导致高等体育院校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保证设备引进的合理性、设备报废处置的多元化
每年定期召开的中国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是世界了解中国最新政策的重要窗口。记者招待会的总理发言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译员不仅要克服现场压力,文化语言差异,还必须迅速将源语和目的语进行转换并准确表达。面对这一挑战,译员采取多种策略进行应对,可解决释意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的“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再表达”三个阶段的困难,保证了信息的传递。对
本论文着眼于一位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篇章的大器晚成型作家——井上靖,通过解读其新闻小说《化石》和《星光与祭礼》,来考察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的生死观。井上靖在昭和25年凭借《斗牛》获得芥川奖从而正式登上文坛。初期便是因发表了大量人气很高的新闻小说(报纸连载小说)而坐实人气小说家的地位。日本战后新闻小说全盛期恰恰与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所重合。昭和40年,在短时间内经历了身边人的生、老、死这一
随着全球商务、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在战略上变得十分重要。由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尽管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外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仍旧停留在浅表层面之上,这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为鼓励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政府已经实行了“走出去”的政策。在此背景下,汉英口译和口译员的地位变得十分重要。然而在口译过程
日语报刊短评是新闻中常见的一种评论,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通过短评,可以及时了解日本的最新动态。因此,在翻译实践中选取了2016年1月至12月份的《日本经济新闻》的“春秋”、《每日新闻》的“余录”和《产经新闻》的“产经抄”专栏中136篇短评作为了翻译对象。笔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人名、书籍名、专业术语等名词的翻译问题,因此本报告将这些名词分为“日语汉字表示的名词”和“有假名表示的名词”
蒙古族风格抒情歌曲是现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歌曲的曲调具有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歌词内容描绘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思想,展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积极推动了草原音乐的发展与传播。蒙古族抒情歌曲内容丰富、艺术特点独特,通过感情真挚的旋律与歌词,抒发了蒙古族人民的丰富情感内心,并通过感情的抒发折射时代面貌,表现人物丰富精神风貌。本文通过对蒙古族抒情歌曲进行概述,以歌曲《长调情》为例,对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