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30调节线粒体自噬在LPS诱导的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ei1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脓毒症心肌抑制(Sepsis-induced cardiac dysfunction,SICD)是脓毒症导致的部分可逆的心肌收缩力、容量负荷反应性和儿茶酚胺反应性下降,脓毒症心肌抑制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增加。对于脓毒症心肌抑制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有研究提示线粒体损伤、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度生成在脓毒症心肌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清除损伤线粒体,维持健康线粒体网络,减少ROS的过度生成对治疗脓毒症心肌抑制具有重要意义。线粒体自噬可特异性的降解损伤线粒体,其过程受到精密的分子信号调控,其中,PINK1/Parkin是最主要的泛素依赖性线粒体自噬调节途径之一。Parkin将线粒体膜蛋白底物泛素化,泛素化的线粒体蛋白被cargo蛋白识别后被自噬双层膜结构包裹,介导了线粒体自噬的过程,因此,特异的蛋白泛素化和泛素化蛋白总量可能是影响线粒体自噬清除水平的关键。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0(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 30,USP30)是位于线粒体外膜的去泛素化酶,细胞实验表明过表达USP30可减少线粒体泛素化蛋白,抑制线粒体自噬,但USP30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模拟大鼠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探讨USP30在LPS诱导的心肌损伤中是否存在调节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精细化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一、线粒体自噬在LPS诱导的心肌损伤中的作用:1、LPS腹腔注射建立LPS诱导的大鼠心肌损伤模型:分别在模型建立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监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随后取心脏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检测(USP30、PINK1、Parkin、泛素化线粒体蛋白、SQSTM1/p62、LC3BII)、免疫荧光成像检测线粒体外膜蛋白TOMM20与自噬膜蛋白LC3B共定位评价线粒体自噬水平。使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 A)预处理后,建立LPS大鼠心肌损伤模型,分别在造模后6小时及12小时进行自噬相关蛋白检测。2、体外培养大鼠心肌成纤维H9c2(2-1)细胞系,以培养液中加入LPS建立脓毒症样细胞损伤模型,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内总ROS、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二、USP30在LPS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对线粒体自噬的作用:1、通过慢病毒转染大鼠心肌H9c2(2-1)细胞系,分别过表达和敲减USP30基因,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2、以LPS分别处理上述细胞,检测ROS、ATP总量;免疫印迹法检测USP30、PINK1、Parkin、SQSTM1/p62、LC3BII、线粒体多泛素化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成像检测TOMM20与LC3B共定位水平评价线粒体自噬水平。三、USP30调节LPS诱导的心肌损伤的线粒体自噬的机制:对USP30过表达稳转株的Parkin基因进行过表达,将USP30基因敲减稳转株的Parkin基因进行敲减,并对正常培养的H9c2(2-1)细胞株的Parkin基因分别进行过表达和敲减,以LPS分别处理上述细胞,检测线粒体组分中USP30、SQSTM1/p62、LC3BII、线粒体多泛素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成像检测TOMM20与LC3B共定位水平。结果:1、LPS腹腔注射后6小时大鼠开始出现心肌损伤,12小时后最为显著,表现为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下降和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心肌组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见心肌纤维排列松散、线粒体嵴结构紊乱,苍白肿胀,24小时后损伤逐渐恢复。H9c2(2-1)细胞的LPS损伤模型中可见线粒体膜电位下降、ROS生成增加、ATP总合成量减少,未见明显细胞凋亡。线粒体自噬检测提示在LPS腹腔注射后6小时线粒体自噬水平较低,12小时后开始增强,后逐渐下降,随病程呈变化的过程。LPS处理后6小时PINK1/Parkin即明显升高,Parkin由细胞浆向线粒体募集,明显早于线粒体自噬的高峰。在LPS处理后6小时后,线粒体USP30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线粒体泛素化蛋白明显减少,12小时后USP30表达逐渐减少,而线粒体多泛素化蛋白表达逐渐增多。2、通过慢病毒转染USP30敲减细胞株的LPS损伤模型中,观察到线粒体多泛素化蛋白增多,线粒体自噬增强,细胞ROS生成减少,ATP合成增加。在USP30基因过表达细胞株的LPS损伤模型中,线粒体多泛素化蛋白减少,线粒体自噬受抑制,细胞ROS生成增加,ATP合成减少。3、将USP30基因敲减不能逆转Parkin基因敲减带来的线粒体自噬抑制,而USP30过表达可部分抵消Parkin过表达所增强的线粒体自噬。结论:在LPS诱导的心肌损伤中,线粒体自噬发挥保护作用;在LPS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USP30通过调节Parkin的线粒体泛素化底物水平调控线粒体自噬;降低USP30水平可增加线粒体自噬,促进LPS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第五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肿瘤相关致死率中位列第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尽管关于胃癌的诊治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整体生存率仍然不尽理想。特别是对于确诊时就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其五年生存率仍低于5%。因此,鉴定出更为有效可行的生物标记物用以改善胃癌的早期诊断仍然至关重要。在表观遗传学领域中,RNA m6A甲基化修饰,作为RNA甲基化修饰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酒精性心肌病(alcoholic cardiomyopathy,ACM)是指大量长期饮酒所致心肌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的改变,临床表现为以心室扩张、心肌收缩力下降为主要特点的心肌疾病。研究表明,酒精性心肌病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也是发生心力衰竭的病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死率逐年增加。因此探索有效的药物防治乙醇暴露下的心肌损伤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
目的: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并具有极高侵袭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在美国,其五年生存率极低,约为18%。对于中国男性,肝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病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通常伴有慢性肝病史,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
目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已然是全球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统计表明,IHD影响了全球约1.26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72%。其中,IHD导致死亡的约有900万人,这使得IHD成为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基于构建的预测模型得到的患病率数据表明,到2030年,IHD的患病率可能会增加到每1,000,000人中1,845人以上。在中国,IHD同样是导致死亡的首要
目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通常在青春晚期或成年早期发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SZ的早期阶段,包括发病前期和前驱期,就已经出现非特异性和类似精神病的症状以及大脑的病理改变,并且在SZ早期进行干预,可以延缓甚至阻止SZ的疾病进展。因此,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对于SZ的改善与转归至关重要。但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以改善SZ症状或延缓SZ早期阶段向疾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全世界范围内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通过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术、溶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心肌再灌注疗法,尽可能快的重建心肌血供,已成为挽救AMI患者的共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是在迅速实施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时出现的心肌损伤不但不减少,
目的:随着埃德蒙顿抗免疫排斥方案的建立及完善,胰岛移植有望成为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胰岛移植具有操作安全、手术创伤小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但目前临床上供胰短缺、需要终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及胰岛移植物长期存活率低等问题限制了胰岛移植的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临床胰岛移植中,为了保证供体胰岛的质控、移植受体的免疫诱导、胰岛的跨区域转运以及进一步降低胰岛移植后白细胞介导的反应等,胰岛在移植给受
前言: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是一种造血来源的肿瘤,其特征在于克隆增殖,分化阻滞和抑制恶性干细胞或祖细胞的凋亡。AML具有较差的临床预后,死亡率高,其总的5年生存率不超过50%。标准化疗方案通常无法达到完全缓解(CR),CR后还可能会复发。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AML发生和发展的内部机制,找到新的分子标志物,以提供有效的治疗和预后预测方案。研究方法:(1)数据库信息与组织标本:相关生物信息
目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具有高危性的血管疾病,通常临床上定义为腹主动脉不可逆的局部扩张,其最大直径大于3cm或则超过正常主动脉直径50%。AAA主要累及的腹主动脉在肾动脉分支以下部分,大部分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AAA患者常由体检筛查或者由于其他疾病做腹部超声及腹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因此想早期发现和诊断AAA非常困难。当AAA不幸发生破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如何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率仍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课题。既往研究发现,患者的疾病感知和患病后的心理感受会影响患者的就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并最终影响疾病康复。然而目前国内尚无可以测量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感知的评估工具,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