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A5的南半球大洋风速和有效波高及SST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1979-2019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ERA5逐月平均风速、混合浪有效波高(significant wave height of combined wind waves and swell,SWH)、风浪有效波高(Significant wave height of,SHWW)、涌浪有效波高(significant wave height of total swell,SHTS)以及1979-2020年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分析南半球大洋风速、有效波高、海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风速和有效波高的年际变化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研究风速和有效波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南大西洋副热带偶极子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南大西洋风向以30°S、10°W为中心逆时针旋转,风速大值区以东南信风带和西风带为主,低值区以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主。全年风速和风向分布与副高、西风带和东南信风带的季节变化有关。冬季有效波高整体最大,四季分布特征主要与风速、海冰覆盖、涌浪有效波高有关。M-K检验结果显示风速和有效波高均呈年际上升趋势,风速在2006和2009年附近出现突变,有效波高于1994年前后出现突变。西风带-信风带海域风速与有效波高大部分海域相关系数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风速EOF第一模态显示,信风带-西风带与副高-低压带控制区为反向型分布,结合时间系数,前者风速呈上升趋势,后者风速呈下降趋势。距平场EOF第一模态显示,正值区位于35°S-50°S海域,负值区位于50°S以南海域,当时间系数为正数时,前者风速距平偏高,后者偏低。当时间系数为负数时,趋势相反。有效波高EOF第一模态显示:正值区位于60°S以北海域,负值区位于60°S以南,结合时间系数,正值区为增大趋势,负值区为减小趋势。SST赤道至30°S海域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根据南大西洋副热带海温异常分布指数可以统计出海温异常分布正事件年共8年,负事件年共8年。(2)南印度洋风向整体为逆时针旋转,平均风速在3 m/s左右。60°S以南海域主要受低压带控制,赤道附近海域全年处于较小值,夏季存在由赤道吹来的西北季风。信风控制区四季变化明显,春季和冬季整体明显高于夏季和秋季,冬季东南季风强盛,夏季信风大值区有东退至澳大利亚西部沿海地区现象。副高控制区范围随季节变化有“南抬西退”现象。西风带控制区四季变化不明显,但冬季时期100°E以东海域风向以NW居多,平均风速在2.5m/s左右。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风速突变期在1993年前后。EOF分析结果显示:赤道至7°S、副高控制区以及60°S以南海域为负值区,信风和西风带控制区为正值区,结合时间系数,前者风速呈下降趋势,后者呈上升趋势。距平场第一模态显示正值区位于30°S-45°S海域,负值区位于45°S-60°S海域,当时间系数为正值时,30°S-45°S海域风速距平偏高,45°S-60°S海域距平偏低,当时间系数为负值时,趋势相反。有效波高夏季赤道至30°S范围海域整体偏小,冬季有效波高大值区覆盖范围全年最广。60°S以南海域,四季都存在无波高区域,春、冬季海冰覆盖范围较夏、秋季广。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其变期在1989年前后。EOF结果显示:负值区位于赤道至7°S及60°S以南海域,正值区位于信风和西风带控制区,结合时间系数,前者呈下降趋势,后者呈升趋势。SST季节变化主要分布于赤道低纬度海域和副热带海域,夏季和秋季高值区范围和平均SST高于春季和冬季,平均SST最高可达28.75℃以上。SST等值线基本与纬线平行,且随纬度升高,SST降低。(3)南太平洋夏季150°W以西海域,热带辐合带穿越赤道“南抬”至南半球赤道附近。春季、秋季的副高位置基本一致,而夏季、冬季分别有“南抬”、“北抬”的特征。春季和冬季信风较夏季和秋季强盛,其大值区位置则与副高的季节移动有关,夏季西风带风速东部海域大于西部海域。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风速在1997-2005年之间发生突变。风速EOF分析结果显示:赤道附近180°W以西海域、副高控制区以及60°S以南海域为负值区,信风控制区和西风带控制区海域为正值区,结合时间系数,前者风速呈下降趋势,后者呈上升趋势。距平场第一模态显示,正值区位于低纬度180°W以西海域、30°S-45°西部海域、60°S以南海域。负值区主要分布于45°S-60°S东部海域,若时间系数为正,则正值区距平偏高,负值区距平偏低,若时间系数为负,则相反。有效波高赤道至30°S范围海域四季变化不明显,夏季相对偏小,全年在2.75 m以下。30°S-60°S范围海域秋季大值区分布范围比春季和冬季广,大值区可达4.25 m。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其突变期在1988年前后。EOF分析结果显示:赤道至28°S海域和67°S以南海域为正值区,其它大部分海域为负值区,结合时间系数,前者呈下降趋势,后者呈上升趋势。SST较高的季节是夏季和秋季。30°S以南海域四季变化不明显,SST大致随纬度升高降低。
其他文献
冰漂流运动是古海洋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伦泰德冰盖(LIS)是更新世晚期最大的冰盖之一,覆盖了北美北部大部分地区,定期脱落冰山并向拉布拉多海供应融水,后经拉布拉多洋流(LC)向南输送并向西南延伸。这些冰山漂流事件通常被称为海因里希大规模冰山漂流事件,严重影响了北大西洋及其周边地区。西北大西洋纽芬兰盆地西北两侧均毗邻LC,是亚极地环流圈(SPG)的起止区域,而且纽芬兰盆地远离北部的劳伦
大陆边缘广泛分布着以甲烷为主的海底冷泉渗漏活动,因其与环境、生物和能源等方面息息相关而备受关注。这种流体活动通过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海底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化信息的冷泉碳酸盐岩,其作为冷泉活动最主要的产物之一,记录了与甲烷相关的生物地化反应,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渗漏流体的特殊性质和演化历史最好的载体。本文以西藏申扎地区下二叠统昂杰组的冷泉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对其流体来源、沉积环境及微量元素富集机制进
蛇纹岩化作用是指中低温环境下,超基性岩与流体相互作用,发生蚀变形成蛇纹石的过程。蛇纹岩化反应作为放热反应,会导致低温热液的形成,这种流体渗漏活动以较低温度、富含甲烷和氢气、高碱性流体为特征,同时在海底滋养大量化能生物群落,通过无机过程为生命的形成与演化提供物质和能量。此外,蛇纹岩化作用导致环境流体p H值的显著升高,被认为是潜在的储碳场所,因此在能源资源、生命起源及环境治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研
北大西洋西北部纽芬兰盆地表层海洋温度、盐度受到高盐度北大西洋暖流和低盐度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这种交互作用使得当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增强,该海域温度盐度均降低;另一方面,当北大西洋暖流增强,表层海洋温度盐度均升高。在末次冰期,由于劳伦泰德冰盖(Laurentide Ice Sheet;LIS)的介入以及极锋(Arctic Front)的南侵导致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的交互作用加强。沉积岩芯Hu90
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作为平衡地表能量及衡量海水热量的重要指标,对海洋气候及生态系统改变有着重大的影响,并与多种自然灾害,例如厄尔尼诺、娜尼拉以及赤潮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升SST预测精度对全球气候、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及渔业具有重要意义。SST观测数据是一种典型的时间序列数据,许多学者通过时间序列回归方法对历史SST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获得SS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作为海陆交界的海岸地带是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滩指平均大潮低潮线至平均大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是海岸带的典型地貌类型之一。潮滩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所在的海岸带的性质,查清其分布和性质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潮滩资源和研究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杭州湾北岸上海段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岸滩的冲淤受到多种动力因子的影响,岸滩冲淤交替频繁,淤积作用和侵蚀作用在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和人类在海洋领域活动的增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状况越来越严峻。珊瑚礁白化,鱼类数量减少,濒危海洋物种数量增多等问题愈发突出。这些生态问题对全球生态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难以忽视的影响。因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策略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了实现更为合理和高效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基于计算机图模型构建技术的资源分配方法成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策略的重要研究方
北大西洋中纬度海域(40-50°N)位于亚极地环流圈(SPG)和亚热带环流圈(STG)相互作用地带,是全球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地区。由于位置独特,该区域主要汇集了2种不同的水团:低温低盐的极地水和高温高盐的北大西洋暖流(NAC)。夏季NAC向北增强,上层水体被亚热带温暖和贫营养水团所覆盖,导致水体分层和混合层变薄。而极地水流入时,上层水体被寒冷和高生产力的水所覆盖,导致温度和盐度梯度减小,进而形成均匀
上升流为上涌低温海水,带来许多营养物质,对渔业资源、海洋环流和气候特征有着深远影响。舟山群岛由9个小岛组成,海域存在沿岸上升流,是我国著名的舟山渔场,吸引大批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叶绿素a(Chl-a)浓度资料、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海表面风速(Sea Surface Wind,SSW)数据和Ni(?)o3.4指数(Ni(?)o3.4 Index,
加拿大北极群岛作为北冰洋淡水输出的重要通道,其海冰变化对北大西洋及其下游的水文状况、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的变化情况会对西北航道的通行产生显著作用。然而由于观测数据在时空上的限制,现今的研究对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冰具体变化过程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机制了解得还不够深入。本文结合美国国家冰雪中心海冰密集度数据和模拟海冰厚度、海冰漂移速度数据全面分析1979—2017年加拿大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