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缘人”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在20世纪初才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它常常意味着少数、异端,但又不是简单的多与寡的相对,更是一种对主流群体、主流社会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游离与对立。地域、文化、年龄、性别、经济、心理诸方面都可以成为个人边缘性的动因,而“边缘人”的共同点就是个体与主流社会间的对话关系出现断裂,进而产生被遗弃、被排挤、孤独、焦虑等相似的感觉。文学作为人学,小说是创作者对人类文化、道德、社会价值观等宏观命题总体思量的体现,关注社会发展中个体的命运是作家的使命。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伴随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边缘人群的关注也成为许多小说家的自觉选择。白先勇就是这许多小说家中的一个,在其四个阶段的小说创作中,他关注的视角不断转换,审美造诣上也不断开拓创新,然而他却始终坚持以创作目光关怀个体生命,尤其那些时空流转中无力转圜的个体,由此也造就了他贯穿始终的“边缘人”书写。白先勇将笔触伸及了层层面面的边缘群体,将这些形象大致归类,可以形成为情所困的女性、留美华裔群体、历史变迁中的弃儿、主流道德之外的同性恋者四个形象系列,这几大人物系列因情感、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原因均显示出不同层面的边缘性,人物系列的转变与他四个分期的创作阶段也大体对应。白先勇的“边缘人”书写没有局限于单调的重复与表面的临摹,而是以其丰富性与深刻性为世人瞩目。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的是他从情感、文化、政治、社会人伦等角度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边缘人”在焦虑中不断反抗的悲剧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白先勇深具的存在意识与人文眼光,他对人性广度与深度的充分了解,以及由自身经历而生发出的了解与懂得基础上的同情与悲悯。对“边缘人”的执着书写是贯穿白先勇小说创作的一条红线。本文将“边缘人”这一概念引入他的整体作品研究,联系其个人经历、文学理念等分析其“边缘人”书写的成因,通过梳理“边缘人”形象的类型与特征,总结其小说创作的艺术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