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复习并总结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制作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肌肉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化学、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TDP-43等研究;选取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ALS,观察疗效,并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将临床确诊的ALS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对标本进行快速冰冻、恒冷切片、组织化学及酶组织化学染色(HE、NADH、Gomori、Acid、PAS、COX、ORO),光学显微镜观察。选取病理确诊为ALS的27例患者的肌肉病理标本再次恒冷切片,进行TDP-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观察肌肉病理中TDP-43的表达。将2008~2010年在吉大一院门诊就诊和(或)住院治疗的患者,经专病组确诊的ALS患者依据试验流程设定的标准进行筛选,对于符合入组标准的28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设为对照及试验组。试验组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60mg/每日一次静点,15天为一个疗程,休息15天后开始下一疗程,此过程重复循环,为期6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弥可保1000ug日一静点,同时维生素E 100mg+维生素B130mg+ATP 20mg+辅酶Q10 10mg每日三次口服,为期6个月。结果:肌肉病理标本HE染色后可见萎缩肌纤维呈簇状分布,萎缩肌纤维呈角形,而正常肌纤维略显肥大(代偿所致)。萎缩肌纤维直径多在10um-30um之间,肥大肌纤维直径最大者可达100um以上,肥大的肌细胞内偶见核内移。NADH、COX染色可见靶纤维形成,且1型和2型肌纤维同时受累出现角形萎缩,可见肌纤维同型化。MGT染色未见RRF(破碎红纤维),Acid、PAS、ORO未见异常物质沉积。所有患者的肌肉病理中TDP43的表达均呈阴性。其胞核、胞浆、肌间质中均无异常TDP43表达。而此前在文献中所报道的神经组织中的病理性TDP43表达结果在这些肌肉病理中无类似表现。在对28例患者进行了依达拉奉药物试验后发现,治疗至4个月时Norris量表所评价的试验组评分均数下降了0.87±1.73分、对照组下降了5.69±3.73分,两者差异性显著(p<0.05),延髓量表所评价的试验组评分均数下降了-0.13±1.85分,对照组下降了1.42±1.80分,两者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至6个月时Norris量表所评价的试验组评分均数下降了2.33±2.79分、对照组下降了12.77±6.0分,两者差异性显著(p<0.05),延髓量表所评价的试验组评分均数下降了0.13±2.13分,对照组下降了2.69±2.9分,两者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的氧化损害和兴奋性毒性作用损害了运动神经元;ALS患者骨骼肌的病理表现为肌细胞的角形萎缩和簇状分布,萎缩肌纤维可见核聚集,NADH染色可见靶样纤维;TDP-43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肌肉病理中TDP-43呈阴性表达,提示TDP-43可能只在中枢神经系统表达;依达拉奉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生存期是否能够有效延长,还需延长观察时间及扩大观察样本量。依达拉奉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治疗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