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水源地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饮用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北江流域大部分在广东省境内,流经的韶关、清远、佛山三市都将其作为水源水,而流经区域人口密度较大,工农业发达,厂矿众多,极易发生水源水污染事故。因此,本课题旨在对北江流域存在的风险源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给出应急处理技术,并为水质预警体系的优化提出建议。北江流域是珠江的第二大水系,通过对北江水厂、西南水厂、沙口水厂水源水水质指标分析,北江水源水温度随季节变化,pH值基本都在7.2-8.2之间,氨氮浓度基本都在1mg/L以下,硝酸盐氮含量在2.5mg/L以下,溶解氧的变化范围在6-11mg/L,原水高锰酸盐指数月平均在2mg/L左右,且大部分时间里都稳定在1-2.5mg/L,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北江流域水源水水质基本符合Ⅱ类水体标准。为了防范于未然,将污染控制在摇篮中,本文对北江流域周围的污染源进行了调研。根据污染事故的污染特征,将污染源分为固定源污染、移动源污染、流域源污染、自然灾害源污染四类进行概述。固定源污染主要为金属制造业、陶瓷业、纺织业等工业排放的生产废水;移动源污染主要是由交通事故和承载原材料的船只发生事故引起的;流域源污染包括居民生活污染和农业生产污染;自然灾害源是因所处地理位置,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污染。在此基础上,结合水厂历史性污染事故,北江流域面临石油类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多种污染形式。对地表水源水构建水质预警体系是对水质污染最好的预防措施。分析研究了北江流域现有的水质预警体系,分别从监测指标、监测点和监测技术上给出了优化建议。并且建议采取三级联动监测体系:即在线监测系统、移动快速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系统。分析水厂常规处理工艺效果,在现有工艺的基础上给出了面对突发苯酚污染的应急处理技术,并将总结的风险源污染物根据应急处理技术进行划分。低苯酚浓度(0.1mg/L)投加40mg/L的粉末活性炭,0.2mg/L的苯酚含量时采取投加40mg/L粉末活性炭+0.4mg/L高锰酸钾,而苯酚浓度0.5mg/L的情况下,投加50mg/L粉末活性炭+0.4mg/L高锰酸钾进行处理,出水的苯酚含量和臭强就可以满足生活饮用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