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建设对消费升级的助力效应研究 ——以34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为例

来源 :浙江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haijun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升级与信用体系建设都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趋势显著,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日益提高,消费者对健康消费品质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如何促进消费升级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如今市场上对信用消费的火热需求已经成为消费升级不可或缺的驱动力,但当前仍存在消费品质保障依旧不能随着消费体量的增长而有较大的改善,消费供给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转变的消费需求,消费环境仍然存在信誉不足、信息不完全等痛点严重阻碍消费升级的进程。虽然目前政府已相继推出促销费、稳增长的诸多政策举措,但是仍难以解决消费升级进展缓慢的问题。最近,国家发改委在2020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第十八条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显示出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在消费市场助力效应逐渐显现,政府正将信用建设放在战略高地位置,并不断应用穿插到消费场景中以提高消费升级的质量。健全的信用体系生态将是消费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信用经济的价值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无形的,信用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驱动力,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几十年的增长。因此,研究消费升级与社会信用的动态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以34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用机制为视角,从城市总体消费升级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效果、消费升级供求主体的流动性缓释消以及费市场的社会信用治理三方面,探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信用在消费升级中的流动性约束缓释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利用城市的信用指标对影响消费市场的信用规模和信用活跃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依据ELES模型测度了各项消费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以分析反映消费升级的消费结构特征。再次,实证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进行了对居住消费支出的拓展性研究;通过OLS回归从信用的流动性约束缓释、社会信用治理的角度印证了信用对消费升级的作用机制。在实证之后通过替换变量和替换时间窗口的方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后,得到实证结论并提出参考性建议。研究结论:(1)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经验性描述有两大特征:一是我国城市信用经济化率不断提高,而且低信用城市的经济信用化率自2014年后超过高信用城市,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说明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信用活跃程度,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消费升级。二是消费升级的特征表现在从生存型消费转入享受型消费,以及居住消费比例大幅下降的动态特征上,并呈现一些新特点:以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为代表的享受型消费支出保持着稳定较高水平,居住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与需求收入弹性仍在各类消费支出排名中保持首位,但2014年后的需求收入弹性有断崖式跳水迹象。(2)实证研究表明: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效果体现在信用体系建设政策的影响在低信用城市较为明显且对享受型消费代表的消费升级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效应;对居住消费支出占有主导地位的高档型消费升级具有负向抑制效应。此外,通过拓展性研究进一步发现,信用体系建设抑制了居住消费支出在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究其原因是为了给居民带来更大满足效用,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内部的消费升级。(3)信用缓释指标对享受型和高档型消费升级都显示了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表明信用的供给有助于促进消费升级,在某种程度上缓释了居民当前收入的流动性约束。同时对信用流动性缓释中生产者的生产品消费转化指标的安慰剂检验结果表明,信用的供给也缓释了生产厂商的部分流动性约束,有助于促进生产的商品有效转化成真正的消费使用品为消费者购买使用的进程。(4)信用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数对享受型消费升级显示的负向系数说明信用的社会治理对消费增长较快的享受型消费具有轻微的负向控制效应;而对高档消费升级项的正向影响结果表明对受消费结构转变影响较大的高需求收入弹性项又起到了一定的支撑回温作用。总体来说,信用的治理功能对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显示在能保持消费市场的一定理性,防止消费过快增长的同时也防止消费过快消逝。
其他文献
在老龄化程度日渐加剧的国际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从2015年的14386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7603万人,增速达到22.36%,平均每年增长4.6%,相应的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同时,我国的金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宏观数据来看,我国证券资产占比较2007年下降了31.4个百分点,直接融资占比下降。与此相反的是,银行贷款显著上升。人口老龄化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世界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理论、批评理论和后期小说创作都具有鲜明的后现代色彩,能够互相阐释和印证。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同时梳理了国内外卡尔维诺研究现状,尤其是国内作品译介的渐趋完善,卡尔维诺的读者们将会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
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不仅关系着企业对外报告的可靠性,更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合法合规性。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会给企业造成声誉下降、股价下跌、融资成本大幅提升甚至监管机构的处罚等负面影响,因此及时有效的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是保障企业内部控制正常运行和目标顺利实现的必经之径。但是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在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方面赋予管理层较大的权力,管理层很可能出于机会主义“逃避”甚至“拒绝”修复内部控制缺陷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缺乏、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等问题。如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当前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业专业化和高级化发展。因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专业化发展以及提高规模效应等方面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前,中央银行前瞻指引的作用及传导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现有文献集中于研究中央银行前瞻指引对宏观经济波动和金融市场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影响。事实上,中央银行前瞻指引能够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具体的影响渠道或传导机制如何,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投资是微观主体——企业的重要经济行为,而企业家信心又是影响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企业家信心这一主观因素入手,从企业家信心分解角度(经济基本面信心和动物精神)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已得到资本市场利益相关方的广泛认可。然而,通过整理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处罚文书发现,有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屡次被处罚,在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具有较大规模和良好声誉的瑞华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均在处罚名单中,其中瑞华两年受到三次处罚,立信三年受到四次处罚。对于信誉良好、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多次受到证监会的处罚,不禁引发思考:多次审计失败的出现难道真的是偶发事件吗?由
当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深水期。在此背景下,企业如何调整战略以便更好应对风险、提高竞争力都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合理的战略选择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经营。而不恰当的战略选择会破坏企业价值,甚至导致企业破产风险急剧上升。投资效率是衡量企业投资决策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一直是公司治理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
今日之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电子数据作为证据是司法改革的必然结果。立法上我国肯定电子数据的独立证据地位,司法实践中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案件数量越来越多,但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仍旧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目前我国关于电子数据的相关立法规范是笼统而又零散的,致使法官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对电子数据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本文采取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电子数据认证的立法、制度以及司法实践三
随着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产生深刻影响,公益行业借助互联网技术衍生出新的集资渠道——公益众筹。公益众筹是一种新型的公益参与模式,即项目发起者借助互联网面向大量社会个体发起资金捐赠和时间捐赠的活动,而潜在支持者参与公益众筹项目不求任何的物质或资金回报。公益众筹的实质是“公益+众筹”形式,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传统慈善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我国的公益众筹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目前面临社会公众参与意愿不强、项
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伴随家庭规模的日渐缩小,家庭赡养行为受到极大的冲击。本文正是在基本养老保险不断完善、代际关系出现转变的背景下,基于双向代际传递视角,考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状态影响赡养行为的机制和效应,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提升赡养水平设计对策思路。本文由代际支持理论出发,首先从收入效应和时间效应两条路径剖析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状态影响家庭赡养行为的机制,依托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