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v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增长迅速,经济实力显著提高,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与其相伴的是污染物排放量增大、能源资源消耗量增加。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环境的公共品属性等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很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有效解决。因此,政府通常制定环境规制政策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弥补市场失灵。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和最小程度的环境不良影响带动经济产出的持续增长,实现最高的生态效率,是解决中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关键。环境规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区域生态效率,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本文研究对于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更有效的实施环境规制政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困扰,实现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研究首先从经济增长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环境规制理论、经济效率理论和“两山”理论等经典理论出发,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文献关于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的研究脉络及研究进展。接着,基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本地效应和邻地效应视角,从理论上详细分析环境规制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直接作用机理及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三种传导路径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间接传导机制。然后,回顾了中国环境规制的发展历程,分析主要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现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利用熵值法测度命令型、市场型、自愿型三类规制工具和综合环境规制的强度。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并结合GML指数及投入产出松弛率分析生态效率变动的成因及改进方向,基于泰尔指数分析生态效率的地区差异特征,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再后,基于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从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以Tobit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为研究方法,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影响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可能拓展的方面进行展望。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水平偏低,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的分布格局。中国各省区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各地区生态效率均会显著受到邻近地区的正向影响,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GML指数分解显示东部地区生态效率增长幅度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生态效率增长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低效率的根源进行分析,显示生态效率不高主要因为生态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过量。(2)从全国视角看,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直接影响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曲线关系,样本期内,综合环境规制已跨过曲线的拐点,对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三种类型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命令型和自愿型环境规制已跨过拐点,促进生态效率提高,而市场型环境规制尚未跨过拐点,对区域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3)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命令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市场型、自愿型规制对生态效率的直接影响呈U型特征,且自愿型环境规制已跨过U型曲线的拐点,对提升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中西部地区命令型、市场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直接影响同样呈U型关系,当前两类环境规制尚未跨过拐点,对提升生态效率具有负向作用,自愿型环境规制的影响不显著。(4)传导渠道分析表明,环境规制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三条传导路径间接影响区域生态效率,且通过技术创新路径的影响程度最大。命令型环境规制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区域生态效率的提升,市场型、自愿型环境规制仅限于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效率的提升无论是否具有环境规制约束,产业结构均是显著降低区域生态效率的重要因素,表明环境规制尚未能低碳化产业结构。(5)东部地区各类环境规制均能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效率的提高。中西部地区各类环境规制能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生态效率的提高。且中西部地区命令型和自愿型环境规制能够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扭转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的作用方向。(6)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形下,环境规制对本地区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而溢出效应相反,即环境规制对邻区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分类型看,命令型环境规制对本地区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关系,并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表现出以邻为伴的特征。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本地区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关系,对邻近地区的溢出效应相反。自愿型环境规制对本地和邻地生态效率的提高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可能是公众环保意识不足。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牧业一直是中国北方草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人们的主要生计方式。但是与牧业活动相关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记录相对缺乏,而且动物考古证据、古生态记录和食草动物基因溯源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分歧,牧业何时开始、何时增强及其驱动因素一直不甚明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相互联系的区域,也是东西方早期文化与技术交流的关键场所,因此是研究过去人地关系和农牧演化历史及其驱动因素的理想区域。该区域历史时
阿伦特以“积极生活”来表示三种基本的人类活动,即,劳动、工作与行动,并对它们做出了区分。行动活动,致力于政治体的创建与维护,是其一生思想所致力于探讨的核心主题。阿伦特认为,行动,通常与言说相伴,以言说的方式来进行,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形式,它在自身的持续中生发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自足性的活动。行动具有开启的能力,是一种自由的经验,它扎根于人的复多性事实。而传统哲学家们却往往忽视这一事实,他们基于无言的理
文本内容作为网络信息的主要载体,使得研究者们可以获得大量真实可靠的情感数据,从而为情感分析任务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情感分析研究可以分为显式情感分析和隐式情感分析。隐式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文本中缺少明显的情感词,因此隐式情感分析任务成为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核心难题之一。幽默、侮辱性言论常常采用描述客观事实的方式表达情感,其情感倾向性往往隐藏在文本的潜在语义背后,而反讽文本字面语义常常和所要表达的语义
近红外(near-infrared.缩写NIR)光谱技术由于具有无损检测、分析速度快、以及不需要对样本预处理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业批次生产工艺如颗粒物干燥和生物发酵过程等。然而现有的NIR光谱分析方法主要基于采集样本做离线检测,不能用于在线检测或会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亦不能用于在线质量监测。本文以批次颗粒流化床干燥(fluidized bed drying,缩写FBD)过程和葡萄糖发酵
沙尘暴是一种极端天气事件,通常发生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悬移在空气中的粉尘颗粒会对水循环、生态系统、空气质量、人类健康和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系统和全面的针对其时空演变过程与潜在物理机制的研究对沙尘暴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促成局部对流型沙尘暴的下击暴流本质上是一种异重流。云层中沉淀物蒸发和升华导致的冷却作用使一部分空气下沉并冲击地表,在背景流体中沿着水平方向传播。在干燥土地上,由强风卷起的大量
空气污染是全球性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而且通过改变大气辐射收支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造成广泛又严重的不利影响。我国空气污染问题也很突出,为此政府高度重视防控工作,从环境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启动了一系列计划,重点关注空气污染成因及治理、预报预警技术、人群健康影响等。深入开展空气污染预报、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等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计算能力和数据量的飞速增长,人工智能得到迅猛发展并被
风沙流是高雷诺数湍流多相流,其中存在湍流流场和颗粒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近地表湍流气流和颗粒运动更加复杂,是导致两相壁湍流复杂性的关键。为了获得湍流特性对近地表风沙流的影响,本论文通过壁模型大涡模拟开展了以下工作,包括对两相流中不同流场和颗粒近壁模型的检验,将更可靠的近壁模型应用于风沙流的数值模拟,分析了湍流脉动和大气边界层厚度对近地表流场和颗粒运动的影响。与已有数值模拟相比,本文创新点在于:1)流场
沙尘暴和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大气湍流作用下沙尘颗粒的近地表运动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驱动机制,会导致地表侵蚀、沙丘迁移以及土地荒漠化。大气边界层中的风速、风向和大气层结的稳定度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风沙运动频繁发生在时变风场和大气层结不稳定的条件下。而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稳定风场和中性大气层结条件下的稳态风沙跃移模型,较少关注时变风场、不稳定层结和热力非均匀下垫面等非稳态条件对风
高温超导材料具有高的临界转变温度、临界电流密度和上临界磁场,其在电力、能源、医疗、国防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超导材料通常工作在极低温、强磁场、高电流和复杂力学载荷的极端环境下,复杂工况条件下服役的超导材料一方面容易因过大的电磁力和热应力发生结构变形、性能退化甚至破坏,另一方面因交流损耗导致的温升变化易发生磁通跳跃甚至失超。因此,研究极端环境下高温超导材料及结构的力学响应和交流
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区域间竞争的核心要素,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推动以“创新驱动”为牵引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各地经济工作的重心。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各地方政府在人、财、物方面也加大了对创新的投入。然而,当前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仍存在着创新资源错配、创新要素分布不均衡、过于重视创新产出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