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粗糙影响微通道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k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成千上万个电路被集成到一个芯片中,导致芯片热量的急剧增加,亟需有效的冷却方式来维持芯片的正常运行。微通道换热器以有限体积可提供较大换热面积,被优先选择用于电子设备散热,可有效提高换热速率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了满足超高散热量的需求,设计了几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表面结构。换热能力的提升通常伴随着流动阻力的增加,因此,精确了解影响微通道换热性能优劣和流动阻力大小的因素非常重要。一些研究报道了具有粗糙元素的微通道可提高传热性能。然而,关于粗糙表面对微通道详细流动特性影响的研究较少,这是应用于实际的先决条件。本文的重点是对具有不同形状和分布表面粗糙、热工水力和尺寸参数的微通道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研究。收缩流参数方法可用于解释粗糙度对微通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表明,原收缩模型可以预测偏差在15%内的流动特性,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首先,研究了光滑低形状因子(高宽比α=0.012-0.12)微通道的流动和传热特性。通过层流理论可以准确预测所研究微通道的摩擦阻力系数,在雷诺数Re=400时,α=0.02微通道的努塞尔数Nuu几乎比α=0.12时高12%。开发了新的Nu关系式,以便更好地估算微通道中工作流体为空气和水的对流换热系数。其次,分析了尖角表面粗糙(SRP(surface roughness peaks),三角粗糙)对粗糙微通道层流和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矩形通道中通道高度、SRP高度、间距和宽度、对齐和偏移SRP以及混合SRP变化对微通道传热和流动特性的影响。最优传热性能取决于通道尺寸和粗糙高度的最佳组合。此外,增加SRP间距对传热性能的影响较小,粗糙度宽度的增加提高了性能指数(η)。混合SRP比定值SRP(r(粗糙高度)=30 μm,r=15 μm)(在收缩流雷诺数Rec≤300)更有效,这主要是由于较低的fc(收缩流摩擦系数);然而,在Rec=400,最大值(η)出现于r=15μm;并且η总是随着Rec的增加而增加。对齐的尖角粗糙比偏移排列更有效,在所研究条件下η值平均上升9%。不同参数的相对粗糙度可在不影响紧凑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第三,对矩形表面粗糙微通道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了层流的热力性能。比较了在不同热边界和粗糙配置条件下,收缩雷诺数(Rec)为50至250的工质分别为空气和水的流动和传热性能。结果表明,水的fc和Nuc均略高于空气。空气的η随Rec的增加而增加,但水的趋势相反,它们之间的平均偏差为11%。一个粗糙热边界的对流传热比两个热边界低近40%,而fc几乎保持不变。具有规则表面粗糙(恒定粗糙高度)的通道在Rec=200时的η值比具有混合表面粗糙度的通道高出约14%。传热性能的差异是加热表面积和流动混合的综合效应。第四,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正弦表面粗糙存在下,形状因子αc对微通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其中,通道高度、绝对粗糙高度和收缩通道直径分别为250μm,30 μm和366至374 μm。对流传热系数和综合热性能系数都随着Rec的增加而提高,且所有η值都高于1。由于fc的值较低,对于αc=0.038(Rec=250)的通道,η的最大值高达1.6。在Rec=250时,αc=0.038的通道η平均上升幅度比其他值(αc=0.021,αc=0.015)高达 6%。第五,利用随机表面粗糙对三维微通道的热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表面粗糙微通道的特性与表面粗糙度(ε)、通道直径和Rec有关。为了更好地预测结果,我们建立了fc和Nuc的关联式,而表面粗糙的密度对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较小。平均粗糙高度(ravg)的收缩流动模型预测的摩擦阻力系数比rmax更接近基于实验的关联式。基于ravg微通道的fc亦可用层流理论予以解释。Nuc随微通道进口温度的增加而上升。在所讨论的范围2.2%≤ε≤9%,Rec≤250中,当ε≤5%,Rec ≤100时,η小于1;而其余情况则η大于1。通过考虑一种常见情况(Dc(缩径)=374 μm,rmax(最大粗糙高度)=30 μm)对所有表面粗糙形状(尖角-SRP,矩形,正弦和隨机)的性能进行比较。发现具有尖角表面粗糙和正弦表面粗糙的通道的整体性能高于其他粗糙通道。在Rec=50时具有尖角表面粗糙的通道η最大值为1.07,而在Rec=250时,正弦表面粗糙度的最大值为1.28(η)。在所考虑的参数范围内,它们之间的η之差不超过10%(50≤Rec ≤250)。最后,表面粗糙对微通道层流的影响不可忽视。表面粗糙的存在可能对整体热工水力性能产生积极影响,并使冷却性能得到改善。还值得一提的是,相对粗糙度不能成为微通道性能识别和预测的唯一标准,其性能还与通道直径有关,因此用于精确预测的关联式的研究不可或缺。根据本研究和文献综述,在粗糙微通道的层流范围内对流传热(Nusselt数)的预测需要合适的关联式。因此,针对所考虑的参数范围,开发了精确的关联式。这些发现显著拓展了与微通道设计相关的现有文献的知识。本论文对电子设备等微通道换热器的设计和性能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批次过程在现代智能制造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用于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产品,其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控制系统跟踪参考轨迹的精度。批次过程在有限时间区间内重复运行,而迭代学习控制能够通过学习历史运行数据修正当前控制输入,达到沿批次不断提高跟踪精度的目的,因而成为当今批次过程控制的主流方法。迭代学习控制是典型的一维控制算法,控制律只沿迭代轴更新,在时域上采用开环控制结构。因此,迭代学习控制不具备实
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因其对系统“总扰动”的自发估计和抑制能力使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由于其在工业领域的成功应用展现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从线性自抗扰控制(Linear ADRC,LADRC)设计、分析及参数整定这一课题出发,主要对二阶自抗扰控制参数整定、针对延迟系统改进自抗扰控
软件度量数据库的复杂性使得缺陷数据集和无缺陷数据集模块难以区分,而从数据模型的发展过程来看,软件度量数据集对于度量数据的预处理至关重要,旨在提高机器预测模型数据集精度和性能。在计算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软件数据集模型中存在的缺陷数量,由于易变形数据集与准确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人员的主要目的是快速识别和纠正软件中存在的易变形缺陷。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也有自己的一致性注册方案,解决
梯级水库作为开发与利用水能资源这一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工程措施,通过对一段时期内入库径流实施有计划调蓄,梯级水库可实现洪旱灾害的防范抵御、水电企业的效益增长、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等多方面重大任务。并且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清洁能源消纳的鼓励政策,水能资源支持的水电行业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变的关键。目前随着乌江、雅砻江、金沙江等十三大水电基地建设的逐步完成,我国各个流域内梯级水库系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B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和单端测量等优点,能够实现温度和应变的大范围、同时测量,在大型建筑和设备的健康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由于BOTDR传感系统性能指标相互制约,使其仍无法满足很多应用场合中对测量精度和测量时间的要求。针对BOTDR传感系统的性能优化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BOTDR传感系统特性的基础上,分析系统
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主要目的是识别图像中的所有物体并定位它们的位置。作为图像理解和计算机视觉的基石,目标检测成为解决高级复杂视觉任务的基础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目前,目标检测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图像分割、场景理解、目标跟踪、图像描述、事件检测、自动驾驶、智能监控和医学图像分析等。然而,尽管目标检测领域的
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传统监督学习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学习问题和数据形式。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常需要基于同一组输入变量训练并预测多个输出变量。为应对上述学习任务,时下备受关注的多标记分类学习应运而生。由于多标记数据含多个标记变量,输出空间的急剧膨胀导致了如下挑战:一方面,受限于存储空间和时间开销等因素,为每个可能的标记变量子集训练一个学习器显然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标记的激增造成
为应对5G/B5G网络新型通信技术场景给网络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本文重点围绕网络能耗问题和低时延需求,开展5G/B5G网络高效协同资源管理研究。针对5G/B5G网络能耗问题,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高能效网络资源管理模型、大规模MIMO场景下高能效的资源管理模型、供电侧能量感知的低时延网络资源管理模型。针对低时延需求,研究边缘计算场景下低时延网络资源管理模型、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资源管理方法等关键理论方
气固两相流可应用于各行各业,例如化工、食品加工、制药、汽车、电力等行业。流动过程的精确测量和实时监控在现代工业时代引起许多关注。资源的日益减少和对资源的高效利用的需求,促使研究人员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对气固两相流的监测和测量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努力发展到用于流型的可视化和质量流率量化的设计工具。通常,在非侵入测量技术的情况下,需要知道固体颗粒的体积浓度和速度曲线来推导出质量流量(MFR)。本文使用ANS
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现代电力电子换流装备已经成为支撑新能源发电、高压直流输电、电力轨道牵引与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核心装备。高压大功率IGBT器件作为高压功率电力电子换流装备的关键组件,其失效率与可靠性直接影响了换流装置的性能与稳定性。相变冷却技术已在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中展现出了优异的散热能力,其可以通过对功率半导体芯片结温与壳温的有效控制,大大提高了器件的可靠性。本文旨在实现相变冷却技术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