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理论的高速公路交通流运行状态评价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p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针对多车型的高速公路建立了基于熵值理论的状态评价模型,并根据流体动力学理论,对熵值理论模型进行推导和验证。目前熵值理论已经广泛应用在交通领域,包括利用熵权对于城市交通线路需求的模拟分配或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或者通过类比热力学系统和道路交通系统,对交通流的状态进行推演,并给予预测或在线预测;或者利用熵判据衡量交通流复杂性。但将熵值理论应用于多车型的高速公路交通流状态评价的模型较少,用来评价交通流状态的模型主要为传统的阈值规定、混沌系统状态判断的方法。传统的阈值规定方法不具有连续性,而混沌系统的判断方法仅有是或者否,不具备程度判断,都有评价的局限性。本文基于此提出了交通流状态评价的熵值理论。
  基于交通流和流体的三大假设,在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适用于多车道、多车型的交通流状态评价模型。通过选取具有多车型、适当流量的路段,采集了大量实际视频数据作为理论验证。将模型评价结果同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发现熵值理论模型与传统方法判断趋势一致,但解决了传统方法中模糊判别的问题,呈现了一种连续性的状态评价。同时,多车型的高速公路的交通流状态在一天中也呈现了不同的变化。根据数据验证,高速公路的交通流状态在早上8点、中午12点和下午5点时状态最差,而在上午10点和下午2点的状态最佳,体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性。分开车道来看,行车道的交通流状态起伏较大,在一天中的状态起伏与整体路段一致,而超车道的交通流状态则比较稳定,因此整体路段的状态主要由行车道来决定,而不是超车道。再将熵值理论模型应用于带有单个匝道入口的高速公路路段,探究影响路段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表明,主路自身的货车比例对本身路段交通流状态的影响不大,而匝道汇入车流对主路交通流状态影响较大。当匝道汇入车流的货车比例与主路货车比例相同时对主路影响较小。同时,本文探究了更多影响主路交通流状态的因素,包括匝道与主路之间的目标速度差等,均对主路交通流状态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几种交通安全改善措施,包括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增大行车道监控力度和推广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等。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断涌现。交通拥堵不仅增加了出行的时间成本,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停车难不但导致巡泊车辆占用道路资源,而且使得违章停车现象增加,继而引发交通拥堵和事故。基于可变情报板(Variable Message Sign, VMS)的城市道路交通诱导系统通过提供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和周边停车资源使用状况等实时信息,帮助驾驶员避开交通拥堵,优化出行路径,减
学位
交通安全是政府和民生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的交通安全依旧严峻,据事故统计调查报告指出,驾驶员的因素在事故的构成要素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驾驶员通过“感知-决策-操控”这一过程控制车辆的运行状态以实现自己的驾驶意图,因此驾驶员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决策者。而涉及人的因素的过程往往是复杂的,由于年龄、性别、性格以及驾驶技能、驾驶经验方面的差异,不同的驾驶人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驾驶特征。同时,在不同的道路交通环
学位
透水沥青路面是“海绵城市”主要铺装形式之一,对于有效控制路面雨水径流,实现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具有积极作用。透水沥青路面渗流过程、机理及其表达的研究,是支撑透水沥青路面设计与应用的理论基础。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透水沥青混合料与渗透系数关系,并借助室内试验验证透水沥青混合料渗透模型。本文基于室内试验、数值分析、有限元模拟和室外透水路面足尺模拟验证等技术手段,开展了透水沥青路面渗流模拟与验证研究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下文简称“列控系统”)实时控制列车运行间隔,防止列车超速运行,是保障列车高速、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技术装备和关键安全系统。与传统信号系统相比,列控系统有着更加苛刻的安全要求,其自身的安全隐患将严重危及列车的运行安全和效率。因此,如何对列控系统进行系统全面的风险辨识,以及在缺乏客观历史数据的情况下,如何对列控系统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首先,本文分别从风险辨识
现代有轨电车转向架大多采用独立车轮,以实现车辆的低地板化,相较于传统刚性车轮,独立车轮缺乏纵向蠕滑力,自动回中和曲线通过性能较差,轮轨磨耗尤其是轮缘侧磨问题较为严重。本文对青岛城阳有轨电车车轮踏面外形进行跟踪测量,研究其踏面磨耗规律、动力学性能变化、镟修周期以及转向架结构等问题。  论文对青岛城阳有轨电车车轮外形和平稳性进行两年多的跟踪测量,基于采集的踏面外形数据,统计分析得到踏面的磨耗规律以及轮
学位
现代有轨电车是承担公交主要职能的一种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具有安全、可靠、环保、舒适、快捷和成本低等优点。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公共交通的重视,现代有轨电车建设和运营里程逐年增长。现代有轨电车多为无砟轨道,路基结构形式尚无统一标准。在有轨电车较小的轴重和较低运营速度条件下,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有轨电车换填路基基床的结构形式、路基结构层的动应力响应规律和路基的工后沉降计算,而承载板与轨道板合二为
学位
大流量机非混合流是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流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交叉口内部没有明确的机非行驶空间划分,导致非机动车在通过交叉口时常常占用机动车通行空间,非机动车流具有显著的‘膨胀’特征。这种现象导致交叉口内部常常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不仅削减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现有的理论研究针对膨胀现象的行为建模与仿真比较匮乏,大多没有详细描述膨胀现象,难以量化膨胀现象造成的影响。为了能够量化评价膨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噪声问题日益突出,声屏障作为当前降噪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地铁线路中。但目前常用声屏障对城市轮轨噪声降噪效果有限,而常常采用增加声屏障高度的方法降噪效果有限,而且造价成本高,既遮挡视线又影响美观,同时还容易带来声屏障失稳的隐患。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低矮声屏障进行优化改良研究,探索在保证降噪效果的前提下达到降低成本、美观的目的。故以低矮声屏障为对象,通过实测
表面能理论已逐渐成为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评价、沥青混合料性能预测的主流理论之一,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基于表面能理论,考虑温度对沥青、集料表面能参数的影响,针对现有沥青混合料拌和工艺的不足,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工艺的思路与方法,并结合宏观性能试验证明优化工艺的优越性。  选用LW-AB(Lewis Acid/Base)模型作为本文的表面能理论模型,确定躺滴法、柱状灯芯法作为固态沥
在驾驶过程中对手机的使用导致驾驶员分心的情形十分常见,而且分心驾驶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通过研究驾驶员在使用手机过程中的分心特性,建立高精度的分心驾驶识别模型,用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分心预警功能的开发,能够帮助驾驶员保持安全驾驶状态,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文首先对与分心驾驶特性研究、分心驾驶识别研究相关的的论文进行梳理,总结该领域目前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确定研究思路:研究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