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下面部脂肪室及血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4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光滑紧致的下面部是塑造整体脸型的关键。下面部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口角外侧的下颌脂肪垂袋形成,冗余的皮肤形成皱褶,导致唇颌沟的出现、下面颊下坠、下颌线变得褶皱、模糊,尽显老态。目前,下面部年轻化治疗有皮肤筋膜提升术、脱氧胆酸注射、脂肪充填等多种术式。但均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容量恢复理论”的提出,脂肪再平衡在面部年轻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人们对下面部脂肪组织的衰老变化过程知之甚少。目前还不清楚下面部脂肪室在衰老过程中容量和形状的具体变化。上述问题都会导致填充不足或过度填充。既往的一系列尸体研究证明了面部脂肪是高度分区的。但是这些研究在描述面部脂肪的老化方面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样本量很小。第二,尸头标本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变形。第三,研究对象为老年人,难以解释脂肪室随年龄的变化过程。第四,没有考虑体重和疾病对脂肪组织的影响。并且,目前针对面部脂肪室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针对中面部的脂肪填充,而下面部脂肪室的研究和应用少见报道。同时,下面部的软组织中走行有面神经下颌缘支、面动脉、面静脉等重要结构。由于不当的注射过程,栓塞事件和神经损伤时有发生。以往对面动脉、面静脉的研究多基于尸体,尸头由于受灌注压力和尸体萎缩的影响而不能真实反映活体状态下血管的生理功能。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通过严格控制体重指数(BMI)和基础疾病,利用CT扫描图像显示下面部脂肪室的增龄变化,测量面部不同部位脂肪室厚度的变化,并通过不同年龄组的比较,揭示下面部脂肪组织的衰老特征。同时分析了下面部面动脉、面静脉的走行和分布,为基于面部容量理论的年轻化策略提供有效性和安全依据。1.目的本研究拟利用CT扫描图像精准描述不同年龄组的下面部脂肪室厚度,深入认识下面部脂肪组织的自然分布和衰老变化,丰富下面部脂肪组织衰老的量化研究,为下面部脂肪再平衡技术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2.方法按严格的入选标准回顾性分析60例成年女性自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国广州)的头颈部CT扫描图像,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79岁)。分别测量下面部下颌脂肪室,唇颌脂肪室,颏脂肪室的脂肪厚度。2.1下面部图像的标准化及测量图像校准:使CT扫描图像的矢状位正中切线经过鼻中隔,横断位切线经过蝶鞍(S)-鼻根点(N)连线,冠状位切线与S-N线垂直。为实现测量标准化,以S-N连线作为矢状位测量参考基准线。以完整显示下牙列的横断位作为定位平面。分别于第二磨牙后缘,下颌支中点作水平线,于下颌门齿中缝,下颌尖牙外侧作垂线。2.2测量指标:下颌脂肪室前部:选取第二磨牙后缘冠状位图像,该区域脂肪以颈阔肌为界,分为深浅两层。测量下颌脂肪室前部浅层脂肪及深层脂肪的厚度。以下颌骨上缘颊肌至颈阔肌距离代表深层脂肪厚度;以颈阔肌至皮肤距离代表浅层脂肪厚度,并以下颌骨上缘、颈阔肌附着点及二者中点,测量下颌脂肪室前部上中下三点的浅层脂肪厚度。下颌脂肪室后部:选取下颌支中点冠状位图像,以下颌骨上下缘及其中点测量下颌脂肪室后部上中下三点的脂肪厚度。唇颌脂肪室:选取下颌尖牙外侧矢状位图像,可清清晰暴露降口角肌,以此肌肉为标志测量唇颌脂肪室深浅两层的厚度。颏脂肪室:选取下颌门齿中缝矢状位图像,可清晰暴露颏肌,以此肌肉为标志,测量颏脂肪室深浅两层的厚度.面动脉及面静脉走行特征分析:选取头颈部CT三维重建的正侧位图像,建立以下颌角为原点,下颌骨下缘为横轴的二维坐标系。描绘下面部动脉和面部静脉的运动轨迹。以5mm×5mm作为单元格进行概率分析,计算面动脉和面静脉走行于不同区域的可能性。并测量面动脉、面静脉距下颌角点的距离。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为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样本的多重比较。检验水准a=0.05。3.结果下颌脂肪室前部的深、浅两层均随老化而增厚,且浅层脂肪室的下段增厚明显,下颌脂肪室后部不随衰老出现明显变化,唇颌深层脂肪室随老化而变薄,唇颌浅层脂肪室随老化而增厚,颏脂肪室的深层和浅层均随老化而增厚。面动脉及面静脉均走行于颈阔肌深面,面静脉在咬肌前缘穿过下颌骨,以近似垂直于下颌骨下缘的角度向上走行。面动脉走行于面静脉前方,面动脉走行的高风险区域与下颌骨下缘大致呈45°角。4.结论下面部脂肪室随老化而呈现出选择性增厚或变薄的变化特征,面动脉、面静脉在下颌区域的走行特征不同,根据下面部脂肪室的衰老变化针对性的抽吸或填充,可改善下面部衰老外观。熟悉面动脉、面静脉的走行特征可增加下面部美容操作的安全性。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在常规的超声检查中,经常会发现脑室扩张的病例,其中侧脑室扩张最为常见,其发生率差异较大,为1‰~22‰[1]。脑室扩张病因尚不明确,不同的病因导致出生后结局各不相同,有的可能导致患儿神经、运动和/或认知方面的障碍,也有的可能无任何临床表现,因此其预后与转归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超声作为产前评估胎儿发育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孕妇肥胖、胎儿体位不佳、羊水量异常、多胎妊娠、子宫畸形等影响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两个不同的病理状态,单纯性脂肪肝(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近年来,NAFL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是潜在的NAFLD发病机制尚未清楚。本研究对NAFLD病人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与NAFLD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筛选出治疗性药物,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下载得到四个NAFLD队列和肝癌的芯片数据。随后,我们将两个疾病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50.54%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既往研究表明,高达71%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存在左心室肥厚(LVH)。而LVH是心血管疾病(例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的早期独立预测因子。有研究表明白蛋白尿可增加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LVH的风险。然而也有研究表明白蛋白尿与LVH风险并没有明显关联。那么在肾功能未严重受损的情况下,白蛋白尿是否与T2DM患者LVH有关,目前无统一结
研究背景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生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随着人们近些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种类丰富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多,由此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因此,研究食物中天然存在的降胆固醇物质的作用并阐明其分子机制对防治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相关心血管类疾病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天然植物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
研究目的基于颈部淋巴结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组学分析 LANPC(loc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LANPC)患者对诱导化疗的敏感情况及构建诱导化疗疗效预测模型,指导LANPC个体化治疗。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72例初始治疗时确诊为LANPC患
乙型肝炎是肝细胞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持续损伤而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慢性肝炎往往导致严重的结果如肝硬化、肝癌。有数据表明超过80%的肝癌患者来自亚洲和非洲国家,而中国的肝癌患者占50%以上。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原发性肝癌的85%~90%。肝癌每年导致近70万人死亡,其中一半发生在中国,这一主要原因是由HBV感染造成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医学影像报告作为电子健康记录的一部分,包含了患者大量的健康信息,然而报告中大多是自由文本,内容质量取决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医学文本结构化需要结合医学知识、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多方面的技术,对数据挖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论文在国内外文本结构化的研究基础上,根据鼻咽癌MRI中文报告的特点,对医学实体识别、关系抽取以及结构化方法进行探究,总结出一套可行的鼻咽癌MRI报告结构化方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
背景自体免疫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星形细胞病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同其它自身免疫性脑炎相似,其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头痛、不自主运动、脊髓炎、视力异常、共济失调等。主要通过检测脑脊液(CSF)中抗GFAP(一种星形细胞内的中间丝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来诊断,对于血清中GFAP抗体的特异性仍需研
研究背景食管癌(E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展中国家主要以鳞状细胞癌(ESCC)为主。早期的食管癌无明确特征性的症状表现,进展期治疗难度高,预后差。侵入性检查方法群体依从性及可及性均较差,这使得大规模人群的筛查是现阶段防治策略的一个死角,因此,找到可靠的生物标记物来解决食管癌的筛查诊断难题对于食管癌防治策略的调整优化将有重大意义。研究目的本实验是在当前国际国内食管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行
在过去三十年里,胶质瘤的生存率几乎没有提高,预后极差。因此针对神经胶质瘤这种恶性肿瘤开发新的治疗手段非常迫切。尽管PD-1/PD-L1阻断治疗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应,目前针对胶质瘤PD-1/PD-L1治疗的临床治疗并未让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有所改善。本研究中,我们发现TLX与PD-L1在高级别胶质瘤中高表达并呈正相关。此外,TLX高表达与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相关。在同种移植模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