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D-半乳糖诱导耳蜗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大鼠模型对慢性噪声损伤易感性并初步探讨其机制。 方法:1月龄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四组:生理盐水对照组,D-半乳糖组,生理盐水噪声暴露组,D-半乳糖噪声暴露组。接受D-半乳糖组每日颈部皮下注射5g/L的D-半乳糖(500mg/Kg),连续注射八周。接受生理盐水组每日颈部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完成后接受噪声暴露组,每日暴露于110dBSPL稳态白噪声,每天6小时,连续暴露20天。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大鼠听阈。实时定量PCR检测内耳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耳蜗基底膜铺片检测并计数内耳毛细胞。耳蜗半薄切片检测并计数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透射电镜观察耳蜗血管纹超微结构。 结果:给药后2周,生理盐水对照组和D-半乳糖组大鼠听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生理盐水噪声暴露组和D-半乳糖噪声暴露组,在噪声暴露后产生明显的暂时性阈移(TTS)和永久性阈移(PTS),两组在各频率产生的TT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暴露后的第7天、14天两组听阈差异逐渐显现,D-半乳糖噪声暴露组TTS恢复期明显延长,在暴露后21天遗留的PTS于24KHz和32KHz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接受D-半乳糖组耳蜗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明显增高。生理盐水噪声暴露组和D-半乳糖噪声暴露组可见明显毛细胞丢失,但毛细胞计数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螺旋神经节各组形态相似,细胞计数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D-半乳糖组、生理盐水噪声暴露组和D-半乳糖噪声暴露组血管纹可见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线粒体嵴断裂、分散、模糊。 结论: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介导的病理过程并没有加重噪声引起的TTS,而是使TTS恢复期明显延长并加重PTS。由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引起的噪声损伤易感性可能是由噪声损伤后耳蜗细胞的修复功能障碍引起。耳蜗内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可通过加重噪声暴露后线粒体功能障碍,加重噪声性听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