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统计分析2014年和2004年房颤患者的临床客观资料,了解十年间我院房颤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房颤病程与分型、疾病谱等的变化;2.通过对房颤患者血栓栓塞评分、临床事件及中西医治疗方案的分析,观察十年间我院房颤患者中西医抗栓治疗方案和其他治疗方案的变迁情况;3.根据两组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探讨房颤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今后临床中房颤的中医药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和200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两年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所有入选的房颤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病例资料及相关辅助检查项目,反复住院患者以第一次诊断房颤的住院资料为准,余住院次数不计算入内,共214例。所有病例资料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病案室的病历管理系统中查询得出,严格按照本课题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其中符合标准者的病例纳入本研究当中。完成病例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资料,数据录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及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本课题研究共纳入房颤病人214例,男女比例约为1.62:1,2014年161例,2004年53例,一般情况比较结果显示:2014年和2004年两组房颤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差异,但从房颤的年龄分层中看出,两组患者中均以70-79岁人群最多,其次为80-89岁;在房颤病程和分型方面均以慢性房颤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慢性房颤的分型中又以持续性房颤最为多见;房颤的病程与心功能的分级呈正相关性。2.两组房颤患者在血脂、血糖、体重指数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超声心动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左房明显扩大;3.大多数房颤患者的发病均无明确病因;在房颤的已知病因中,两组房颤患者都以肺心病和风心病为常见,其次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在房颤的合并病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方面无差异,但房颤伴高脂血症人群2014年较2004年增多。4.在房颤患者的临床事件中,2014年抗栓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2004年,其中以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5.两组房颤患者人群的CHA2DS2-VASc评分均较高,高危人群所占的比例最大,且发生脑栓塞的房颤患者均为高危人群;6.与2004年相比,2014年在抗栓治疗用药方面,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氯吡格雷的应用比例升高,阿司匹林的使用率下降;2014年房颤患者的抗凝状况虽较2004年改善,但与房颤指南建议水平相比,华法林的使用率、抗凝力度及INR达标率均较低;7.2014年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中以单药治疗居多,其中以阿司匹林、华法林为主,其次为氯吡格雷;在两药联合的应用中,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主,其次为华法林+阿司匹林;在三药联合的应用中,以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主;2004年的单药治疗中,只有阿司匹林,仅有3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和1例患者使用华法林,但在使用过程中均联合应用了阿司匹林;8.两组房颤患者中医药治疗中均以中药针剂和中药汤剂的应用较为广泛,中成药次之;针剂中以丹红和丹参酮所占比例较大,中成药中以心灵丸和稳心颗粒为主;9.在房颤节律和心率控制的治疗方案中,2014年射频消融治疗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2004年,控制心室率和药物复律在两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别;均以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为主,不同的是2014年地高辛的使用率较2004年下降;10.两组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均以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最为常见;证候组合中,以两证和三证组合所占比例较大;11.2014年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中气虚证、血瘀证更为常见,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以血瘀证、水饮证居多,在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以水饮证为多;2004年房颤合并高血压或脑血管病中均以痰浊证更为常见。结论:1.2004年度、2014年度之间比较,我院房颤患者的疾病谱未见明显差异;两年度房颤患者人群的CHA2DS2-VASc评分主要集中在3-5分;2.与2004年度相比,2014年度抗凝药物的使用比率大大增加,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是:与房颤指南推荐相比,我院有抗凝适应症的房颤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仍较低,且使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INR偏低,大多数患者均未达到目标范围,抗凝力度远远不够,未能起到有效的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中药的抗栓治疗中,临床中药的使用种类繁多,从针剂、片剂到汤剂不等,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规范化指南或共识;3.在抗心律失常的用药方面,两年度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4.2014年度、2004年度我院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均以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最为常见,亦为房颤患者的主要病机;证候组合形式主要由虚实两端构成,虚实夹杂为主;因此,临床中应重视益气、活血、化痰等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