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近义词习得研究——以‚举办‛‚举行‛和‚面对‛‚面临‛为例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教学是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近义词研究日益增多,但针对近义词具体词语的习得偏误研究还比较少。
  以“举办”“举行”和“面对”“面临”为研究对象,基于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在对这两组近义词进行本体研究的同时,对留学生习得这两组近义词所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为留学生近义词“举办”“举行”和“面对”“面临”教学提供参考,丰富和深化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通过对比分析“举办”“举行”和“面对”“面临”这两组近义词的异同。“举办”和“举行”都表示进行某种活动,常作谓语。“举办”强调“办理”,一般带名词性宾语,常与介词“由”引出施事的短语共现;“举行”则强调“进行”,可带名词性宾语,也可带双音节动词性宾语,常与介词“在”“于”引出时间、地点的短语共现。“面对”和“面临”都表示面对着,可单独作谓语。“面对”强调方位上的对立,能作宾语或主语,常用于已然,含有较强的主观倾向性,宾语可为抽象名词或具体名词;“面临”多强调状态或形势,常用于未然,含有被动意味,宾语多为抽象名词,多出现在书面语中。
  第二,留学生在习得近义词“举办”“举行”和“面对”“面临”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共四种:误代、错序、误加、遗漏。其中,误代为主要偏误类型。
  第三,留学生两组近义词习得的偏误原因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教师讲解的不足、教材和工具书的误导以及留学生学习策略使用不当。
  第四,对两组近义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减少母语干扰、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素质以及完善教材、工具书的编写。
其他文献
一方面,明末万历年间,四大名僧积极宣扬佛法,使得从明初就走下坡路的佛教开始出现短暂的振兴局面,这为钱谦益接触和学习佛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受家族浓厚奉佛氛围、晚明居士佛教兴起及管志道心学思想的影响,钱谦益一边刻苦钻研佛教经典文著,一边又积极与名僧交流,为其形成独特的佛学见解与体悟夯实了基础。外在时代与家庭背景的推动与内在精神的驱使,最终促使钱谦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学思想,而这一佛学思想也影响着其
学位
许以忠作为晚明热点四六选本家、传奇剧作家,着述颇丰,而其生平经历、作品却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  绪论部分首先对当前有关许以忠研究现状作了整体梳理,在此基础上,将许以忠及其书籍研究深入推进,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重难点与创新意义。  第一章主要在於对许以忠其人生经历轨迹作考证,以求知人论世;考证其字号、书斋名、仕宦经历;并考述时事传奇剧本《三节记》冠名权。  第二章选取许氏所编选的四六、书牍着作共计十三
学位
自孔子以“思无邪”论《诗》,“思无邪”便成为《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以“思无邪”为中心,探讨儒家两位代表人物孔子和朱熹的《诗》学思想。  论文第一章探讨的是孔子用“思无邪”论《诗》的真正内涵。文章从“思无邪”的原始出处《鲁颂?》文本出发,总结梳理历史上《鲁颂?》“思无邪”的释义争论,认为《鲁颂?》中“思无邪”意为“不慢啊!”赞叹的是马的脚力。孔子“思无邪”之论是对《鲁颂?》中“思无邪”的断章取
学位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美学思想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却不多。本文以李斯特的生平为时间线索,在分时期阐述他的音乐创作情况与音乐美学思想情况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李斯特音乐创作与音乐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社会人文环境的大背景出发分析这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李斯特一生勤勉,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与音乐评论文章。李斯特
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作为一种激进的社会革命运动,无政府主义代表了人类的某些乌托邦理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众多分支和流派,它的创立者是英国的葛德文,其后发展出包括麦克斯·施蒂纳的个人无政府主义等多种形态。在美国,对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诠释显现出了影响。  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以其独特的自传性作品
《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是当代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娅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苏联社会人们的生活百态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患病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正在遭受着因身份迷失带来的苦恼。因为生活的无力感和荒诞感,所以人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有一种解决身份问题的方案,为了探寻救赎之路,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苦难中,苏联人民找到了寓意新生与希望的救赎之路。本文以身份问题为切入点,以查尔斯·泰
《麦克白》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自出版以来便一直博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喜爱。《麦克白》从出版伊始到迄今为止的四百多年来,关于这部戏剧的讨论热度依旧不减。本文以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为文本基础,把德勒兹理论批评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德勒兹理论中的“欲望机器”理论、“走向生成”的文学理论、反主体的“根茎”理论出发,探究在后结构、后现代语境下,《麦克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的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虽是一位田园的歌颂者,但又无奈地认清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终将被取代的必然性。身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哈代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现代社会造成的道德沦丧和价值失范,感受到了现代人在社会转型期的精神苦闷。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法和现代性理论,阐述哈代小说的社会文化背景给其短篇小说创作所带来的阶级和社会转型烙印,重在揭示处于传统
学位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在他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1Q84》是其转型过程中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小说共分为三部。评论界对于小说的评价毁誉参半。本论文从小说的双重世界入手,首先分析人物形象在两个世界中的分裂,其次从时空角度分析两个世界中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设置,最终阐明对小说主题的意义以及对历史的指涉。  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关注人物形象的分裂性。人物
学位
李商隐是晚唐绮艳诗风最杰出的代表,留下的艳情诗大多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与他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突破题材局限与用事传统,将艳情与神仙故事相结合,构成李商隐艳情诗最为突出的表现特色。神仙艳异典故的大量运用,极大地促成了李商隐艳情诗幽奇杳幻、凄迷惝恍的风格特征,开辟了一种新的艳情境界,即一方面呈现为古今关联、真幻同生的艺术世界,一方面在诗境的跳跃与重叠中表现浪漫幽雅的艳情体验与广袤绵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