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与重构——德勒兹理论视阈下的《麦克白》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克白》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自出版以来便一直博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喜爱。《麦克白》从出版伊始到迄今为止的四百多年来,关于这部戏剧的讨论热度依旧不减。本文以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为文本基础,把德勒兹理论批评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德勒兹理论中的“欲望机器”理论、“走向生成”的文学理论、反主体的“根茎”理论出发,探究在后结构、后现代语境下,《麦克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的深远内涵。
  绪论主要是对《麦克白》研究进行综述。首先阐述《麦克白》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罗列、归纳并阐明《麦克白》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交代出本文的创新之处、思路以及方法。第一章从德勒兹理论批评的基础、意义、方法等角度入手,对“欲望机器”理论、“走向生成”的文学理论以及多元化的“根茎”理论进行相关介绍,为深入《麦克白》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撑。第二章主要把“欲望机器”理论作为核心思想统领全章,欲望机器的本质是不断地生产,并且可以与异于本身以外的万事万物相连接,最终关联社会现实意义。本章从麦克白的欲望与班柯的欲望两个方向出发,深入探讨欲望机器对人的颠覆性力量,这一悲剧源于欲望也毁于欲望,欲望机器的过度生产对人性和社会造成扭曲和异化。第三章集中围绕“生成”理论来解读文本,生成是一种对二元对立的拆解,以提升个体自在生命力为旨归的伦理价值,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章重点解读了麦克白夫人试图冲破“二元对立”的权力模式以及女巫、幽灵等超自然力量动摇了人类主体中心的地位。在第四章中,“根茎”思维成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根茎思维的联系性、异质性、反意指裂变和贴花转印性等原则,实现更多突破。本章主要从《麦克白》的创作背景和电影、戏曲等全球化改编两个方面出发,深入解读在这两个不同的方面上,《麦克白》发生根茎化的多元连接,以及由此产生出远超《麦克白》文本的价值。第五章主要阐扬了《麦克白》为人们重建人类文明与世界秩序带来的启示,包括解构与重建自我的反思、从等级秩序到平等秩序以及文本与文化的共生关系几个方面,为人们提供新的出路。
  结语部分主要回归到德勒兹理论这一文学批评方法的的根本所在,通过《麦克白》这一文学经典诠释其理论的现实意义。《麦克白》在德勒兹理论批评的关照下被焕发出时代的活力,既反叛传统人物自身的形象,又借鉴与突破了传统的文学理论、不断地衍生出新的艺术形态,在当今的后现代语境下,为个人发展乃至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经验和教训。通过对《麦克白》戏剧文本的细致分析和解读,深刻发掘潜藏在《麦克白》戏剧文本下那深邃隽永的核心价值,既扩展了人们对《麦克白》戏剧文本的理解,又指引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思。
其他文献
在一定的语境中,一些词或短语通过颠倒组成成分的顺序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这两个出现在同一语言片段中的组成成分颠倒、语音相同或相近、书写形式相同或不同的对称结构称为类逆序结构。类逆序结构种类多样。从音形关系角度来看,有同音同形、同音不同形、同形不同音和音形相近四种类型;从单位性质角度分,一组类逆序结构中的两个对称结构可以都是词,可以是词和短语相互转变,可以都是短语,可以是词和缩略语相互转变。句法平面中,
学位
元代文学批评上承唐宋,下启明清,以融通为旨归,在对前人文论的总结与  反思中,孕育着明清文学发展的方向。笑隐大䜣作为元代中后期江南禅宗的官方  代表,集僧、宦、诗人、书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体,对时局和文坛风气都有极其  敏锐的洞察,他的道场也成为儒释交流的重要平台。大䜣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所著《蒲室集》遍传中外,其文论思想与创作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梳理元代的文学批评,不应绕
学位
“国剧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由余上沅、熊佛西、张嘉铸、闻一多等人发起的一场戏剧运动,是他们对中国话剧民族化所进行的有益探索。本文用四章篇幅对“国剧运动”的缘起、运动发展始末、理论探索与实践努力、争鸣及影响等加以分析,以期对20世纪以来中国话剧民族化进程中被忽略的重要一环进行评估和重新认识。  第一章主要介绍“国剧运动”的发生。“国剧运动”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
作为“七月诗派”重要成员,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绿原投身诗歌创作近七十年。绿原新诗批评思想,既是其创作实践的产物,更受到古今中外诗学传统,尤其是鲁迅现实主义和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重要影响。自由诗是绿原的诗学起点,他充分论证自由诗存在的合法性和必然性:通过对中西自由诗传统的梳理,指出自由诗与中国古体诗一脉相承,具有自然抒情的诗歌本色;通过阐释艾青、七月诗派所作出的自由诗实绩,展示出探索自由诗道路所作
学位
一方面,明末万历年间,四大名僧积极宣扬佛法,使得从明初就走下坡路的佛教开始出现短暂的振兴局面,这为钱谦益接触和学习佛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受家族浓厚奉佛氛围、晚明居士佛教兴起及管志道心学思想的影响,钱谦益一边刻苦钻研佛教经典文著,一边又积极与名僧交流,为其形成独特的佛学见解与体悟夯实了基础。外在时代与家庭背景的推动与内在精神的驱使,最终促使钱谦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学思想,而这一佛学思想也影响着其
学位
许以忠作为晚明热点四六选本家、传奇剧作家,着述颇丰,而其生平经历、作品却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  绪论部分首先对当前有关许以忠研究现状作了整体梳理,在此基础上,将许以忠及其书籍研究深入推进,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重难点与创新意义。  第一章主要在於对许以忠其人生经历轨迹作考证,以求知人论世;考证其字号、书斋名、仕宦经历;并考述时事传奇剧本《三节记》冠名权。  第二章选取许氏所编选的四六、书牍着作共计十三
学位
自孔子以“思无邪”论《诗》,“思无邪”便成为《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以“思无邪”为中心,探讨儒家两位代表人物孔子和朱熹的《诗》学思想。  论文第一章探讨的是孔子用“思无邪”论《诗》的真正内涵。文章从“思无邪”的原始出处《鲁颂?》文本出发,总结梳理历史上《鲁颂?》“思无邪”的释义争论,认为《鲁颂?》中“思无邪”意为“不慢啊!”赞叹的是马的脚力。孔子“思无邪”之论是对《鲁颂?》中“思无邪”的断章取
学位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美学思想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却不多。本文以李斯特的生平为时间线索,在分时期阐述他的音乐创作情况与音乐美学思想情况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李斯特音乐创作与音乐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社会人文环境的大背景出发分析这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李斯特一生勤勉,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与音乐评论文章。李斯特
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作为一种激进的社会革命运动,无政府主义代表了人类的某些乌托邦理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众多分支和流派,它的创立者是英国的葛德文,其后发展出包括麦克斯·施蒂纳的个人无政府主义等多种形态。在美国,对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诠释显现出了影响。  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以其独特的自传性作品
《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是当代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娅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苏联社会人们的生活百态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患病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正在遭受着因身份迷失带来的苦恼。因为生活的无力感和荒诞感,所以人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有一种解决身份问题的方案,为了探寻救赎之路,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苦难中,苏联人民找到了寓意新生与希望的救赎之路。本文以身份问题为切入点,以查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