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探讨活血化瘀中药丹酚酸B和灯盏花素以及血管生成抑制剂反应停和大豆异黄酮对口腔癌化学预防作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前景。
2.比较研究两类药物对金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血管生成的不同影响。
3.探讨并比较两类药物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1.选用叙利亚金黄地鼠120只,随机分为七组。采用二甲基苯并蒽涂搽颊囊黏膜诱发金地鼠口腔癌,并分别用丹酚酸B、灯盏花素、反应停和大豆异黄酮药液灌胃干预癌变过程。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颊囊黏膜标本并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
2.分别通过F8-RA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药物对血管密度和血管周细胞的分布的影响。
3.运用鼠血管新生基因芯片,检测药物对血管生成过程中调控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随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部分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加以验证,以全面了解这两类药物影响癌变过程中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
1.丹酚酸B和反应停分别使DMBA诱导的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发生
率从42.1%(8/19)降低至5.6%(1/18)和5.9%(1/1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灯盏花素组和大豆异黄酮组的癌变率同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大豆异黄酮组并有三只动物颊囊发生纤维肉瘤。
3.丹酚酸B组和反应停组的鳞癌和中度以上异常增生上皮的血管密度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丹酚酸B组周细胞染色阳性的血管密度和百分比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反应停组周细胞染色阳性的血管百分比高于阳性对照组,但二者的周细胞染色阳性血管密度间差异没有显著性。
4.在丹酚酸B组的异常增生上皮和癌组织中,HIF-1α、MMP9和VEGF的表达下调超过3倍,THSB和Timpl的表达上调2倍以上;而反应停组明显下调的基因则是VEGF-B、FGF6和TNFα,而TRAILPR/DR5的表达则上调2倍以上。
结论:
1.丹酚酸B和反应停均有确切的抗金地鼠颊囊黏膜癌的功效。
2.灯盏花素和大豆异黄酮对金地鼠颊囊黏膜癌变过程没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后者还有促进黏膜下层的纤维组织发生肉瘤的可能。
3.丹酚酸B和反应停均能显著地抑制癌变过程中新生血管的形成。
4.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的血供和氧供,改善局部的缺氧状况,避免HIF-1α的激活,进而抑制VEGF等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是丹酚酸B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防止癌变发生的作用机制之一。反应停通过抑制TNFα的产生、下调VEGF-B以及的促进细胞凋亡则可能是反应停抑制血管生成和阻止癌变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