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L新生大鼠脑组织ephrin—B3mRNA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变化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ibzibzi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新生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模型,观察新生大鼠PVL时脑组织病理学改变。2.研究正常新生大鼠和PVL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组织ephrin-B3mRNA的表达变化,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3.探讨ephrin-B3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4.探讨ephrin-B3在PVL损伤及CNS神经再生抑制机制中的意义。方法160只2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PVL组)86只,对照组(假手术组)74只,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c,HI)后实验组死亡14只,对照组死亡2只,故进入实验的两组均为72只。采用Back等的方法建立PVL模型,分别于缺氧后0h、8h、24h、48h、72h、7d处死,HE染色观察新生大鼠PVL时脑组织病理学改变;DAPI染色检测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荧光定量RT-PCR检测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ephrin-B3mRNA表达变化。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脑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对照组细胞排列有序、胞核大、左右侧脑室对称。PVL组缺氧缺血后24h即见胼胝体细胞稀疏、排列紊乱;48小时纹状体内细胞稀疏、出现核固缩;7d可见侧脑室旁白质呈筛网状坏死。2.ephrin-B3mRNA的表达变化:对照组大鼠脑白质中ephrin-B3mRNA表达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脑白质中ephrin-B3mRNA表达在缺氧缺血后8h开始升高,72小时达到峰值,7天开始下降,组内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8h、24h、48h、72h、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凋亡检测:对照组大鼠脑室周围白质纹状体、胼胝体区在各个时间点均有少量凋亡细胞,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和胼胝体区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在缺氧缺血后8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达到高峰,72小时开始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在8h、24h、48h、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大鼠缺氧缺血后出现细胞稀疏、排列紊乱、核固缩、侧脑室旁白质筛网状坏死,符合PVL病理改变,且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神经行为异常,证实PVL模型制作成功。2.新生大鼠PVL时,脑白质ephrin-B3mRNA表达显著增加,而对照组ephrin-B3mRNA表达几乎没有变化,提示ephrin-B3参与了PVL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可能与CNS神经元再生抑制机制有关。3.新生大鼠PVL时,脑组织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证实细胞凋亡仍为未成熟鼠脑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c,HI)损伤的主要病理形式,其参与了PVL的损伤过程。4.新生大鼠PVL时,脑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和ephrin-B3mRNA表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提示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二者高峰时间并不重合,推测除了ephrin-B3还存在其它因素参与神经细胞凋亡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探讨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分别联合芬太尼镇痛、机械通气状态下对老年重症患者镇静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14.06-2015.02期间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 ICU中经气管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蒽环及紫衫类化疗后复发转移的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  方法:收治2007年7月-2013年1月贵州省肿瘤医院乳腺、妇科肿瘤科收治复发
第一部分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TMS)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表达情况的影响,探讨TMS对脑血管新生作用的机制。方法:TMS组
MicroRNA(miRNA)是一组生物体基因组编码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non-coding small RNA),成熟的miRNA长度19-25 nt左右。它是一类在生物体中新发现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主要的生物
目的:应用三种超声方法定位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CM)的位置,摸索出胎儿期CM大致上升规律。  方法:  (1)采用三种超声方法对19~37孕周胎儿对CM进行定位:①计数CM末端水平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