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作为日本大正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著名小说家,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与夏目漱石、森欧外二人一同被称为日本20世纪早期三大文学巨匠。然而,这位耀眼的文学大师却在1927年服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年仅35岁的年轻生命。在其11年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共发表了140多篇短篇小说、随笔、散文、诗歌等。这些作品成为他留给读者最宝贵的财富,也使他成为大正文坛上最为夺目的明星。其短篇小说取材广泛、立意深远、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为纪念芥川对日本文学的贡献,1935年,在其挚友菊池宽的倡议下,设立了日本当代文学最高奖“芥川奖”。芥川逝世后,日本国内外对芥川及其作品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作家研究多集中于其独特的身世经历与爱情纠葛,作品研究则多集中于短篇小说,如最具代表性的《罗生门》、《鼻》、《蜘蛛之丝》、《地狱变》、《竹林中》、《河童》等。对芥川作品艺术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地狱变》和《戏作三昧》中艺术至上主义的讨论;二是关于《罗生门》和《鼻》中所反映的利己主义与善恶观的讨论;第三类研究以《西方的人》和《续西方的人》等作品为对象,着重分析芥川对于西方基督教的认知态度极其转变过程,第四类研究则分析了芥川眼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探讨《竹林中》中的怀疑主义思想。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无论从研究人数、规模还是研究深度上均尚未发展成熟,鲜有见解深刻而足具影响力的成果发表。本文将分别从芥川龙之介早、中、晚期的代表作中选取《罗生门》、《竹林中》和《河童》三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阐述芥川作品中对人性、真实及信仰的怀疑。同时,本文也试图厘清并分析三种怀疑之间的关联,即对人性的怀疑导致对真实的怀疑,对真实怀疑又加剧了对人性的怀疑,对人性和真实的怀疑最终发酵成为对信仰的怀疑。芥川的怀疑主义并非在某个时间点或某个事件中偶然形成,而是长期发酵孕育的结果。三种怀疑主义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并随着芥川不断丰富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感悟不断深化、纠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正因为如此,这三篇作品也从客观上反映了芥川特有的心理递进式的人生感悟。本文主要由“序言”、“先行研究与问题提出”、“罗生门中对人性的怀疑”、“竹林中对真实的怀疑”、“河童中对信仰的怀疑”以及“结语”六部分组成。“先行研究和问题提出”总结了国内外对芥川本人、芥川作品、芥川思想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学术价值,简述了芥川与怀疑主义的关系,概述了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芥川作品未来研究的展望。《罗生门》“对人性的怀疑”一章,通过文本分析,阐述了芥川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刻怀疑。在他眼中,普通人在利己主义驱使之下,当面临善与恶、生与死、正义与非正义的抉择时,在面临要“道德、良知”还是要“生存、活命”这样的伦理拷问时,人性会突破各种界限发生质变。《竹林中》“对真实的怀疑”一章:通过作品分析,阐述作者深藏于心的对于事实真相的怀疑。小说中对于同一事件,不同事件的当事人出于各自不同的心理、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对事件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描述。所以在芥川看来,个人利己主义言行终将导致真相的不可求。《河童》“对信仰的怀疑”一章:通过作品解读,阐述了作者对于现实日本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于宗教发自内心的怀疑、进而全面否定的态度。狂人所虚构的河童国中,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方面充满着荒诞与光怪陆离。这一系列描写都映射出现实中日本社会的滑稽、畸形、丑恶与黑暗。尤其是河童国中奉行的集基督教、佛教、回教、拜火教于一体的“生活教”,其混乱和虚伪正是作者对现实宗教的感悟。在这一章中,本文还试图结合芥川对于人性的怀疑与对真实的怀疑,来分析他信仰怀疑产生的内在原因。“结语”部分阐明芥川的怀疑主义源于他眼中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使得人与人之间为了某种利益而互相猜忌、怀疑。在某些特定情况和特定时刻,这种不信任感会发展成对人性和客观事实的怀疑,最终走向对信仰的怀疑。芥川的怀疑思想是受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随着他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逐渐形成、深化、发酵确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