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干化这一概念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来源于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化的概念与巴尔干息息相关。巴尔干从一开始的地理概念逐渐发展出政治内涵,而常常与暴力、原始等涵义深入人心。巴尔干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大众视野,其通常成为地区分裂、种族冲突、低度发展和缺乏经济与政治自主以及极度缺乏活力的代名词。在巴尔干化的概念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其内涵逐渐抽象为本质特征,用来形容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巴尔干半岛极其相似的地区或态势。发展到现在,巴尔干化已经成为公共话语的一部分,适用范围到各个学科不同领域。比如布热津斯基将外高加索三国和中亚六国称之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东南亚的巴尔干化以及美国的人口巴尔干化。巴尔干半岛的文明发展与种族和宗教变迁是巴尔干化的远源。巴尔干半岛曾经流转的辉煌的古代文明与巴尔干造成的刻板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民族大迁徙是巴尔干半岛种族混杂的重要原因,以及基督教的分裂加之伊斯兰教的入侵,造就了巴尔干半岛不可忽视的宗教问题。民族主义的散布是巴尔干化的内在驱动力。民族主义使得巴尔干半岛各个国家具有双重的反叛特征:一方面民族主义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好处但往往威胁帝国的统治,另一方面,在巴尔干地区,帝国往往借助民族主义对巴尔干地区进行介入,但伴随着巴尔干民族主义的发展,巴尔干国家对外部力量的介入既支持又抵制。近东危机原本是巴尔干国家反抗帝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然而大国却牵涉其中。柏林会议完全是欧洲大国的博弈,柏林条约并没有平息体系内的矛盾却开启了巴尔干化进程。巴尔干化的演变逻辑有三层,首先是欧洲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争夺与博弈,其次是巴尔干小国不仅与欧洲列强之间还包括巴尔干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与博弈,最后是将巴尔干战争推向世界大战的同盟体系的僵化。即巴尔干的演变特征是双重博弈体系与僵化的同盟体系。大国之间的博弈存在于全球层次与欧洲层次,两次巴尔干战争既是巴尔干国家反抗帝国统治的解放战争,又是民族主义影响下追逐利益的战争。小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博弈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随着巴尔干化演变到萨拉热窝事件,欧洲的权利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列强冲突与矛盾的积聚,只能在巴尔干这一体系脆弱的地方喷涌。萨拉热窝事件直接涉及了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但是此时的俄国已经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妥协,同盟关系将德、英、法、意等国卷入此次战争,巴尔干本身地区秩序的缺失是引起大国介入争夺的原因,民族主义又在大国争夺之上纠缠了巴尔干国家与欧洲列强以及巴尔干国家之间的冲突与争夺,随着欧洲权利格局的改变,同盟关系又成为一个更加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巴尔干化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