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罕见的发生于金融市场核心并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仍有许多国家尚未摆脱危机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清算银行要求各国定期汇报本国银行的境外债权数据,是为了当外部环境“恶化”之时,能更好的衡量各国银行的风险暴露情况,预防和控制风险的传染。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各国银行在美国的投资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是危机传染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银行境外债权也能反映一国银行资产的海外分布,是国际资金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在国际资金流动方面的作用也日趋重要。在危机爆发后,各国银行或许会因为担心受海外环境“恶化”的影响而收缩境外债权,或许会因为本国银行已受到严重损失,收回境外资产来缓解境内的流动性不足。各国银行纷纷收缩境外债权,流入债务国的资金减少,可能会造成债务国境内出现流动性问题,引发危机的传染。在研究银行境外债权收缩对各国流动性问题的影响时,我们借鉴美联储境外债权分布的划分层次,分为G-10发达国家、非G-1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过VAR检验,我们得知各国银行境外债权的收缩均是G-10和非G-10发达国家广义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狭义货币供给量变动原因。其中对非G-10发达国家的流动性冲击最为强烈,而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冲击是最小的。基于银行境外债权收缩这一渠道,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受危机传染程度较大,并且发达国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普遍要滞后于境外债权一个季度。银行境外债权的收缩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债务国流动性的收缩,随后于边缘国家爆发的欧债危机与银行境外债权的收缩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首先,受到流动性冲击较高的国家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都爆发了危机,境外债权的收缩对其流动性冲击在60%以上,境外债权的收缩是危机传染的渠道之一。第二,对发达国家的境外债权收缩总量,占GDP比重超过了12%,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在6%以下。第三,受到流动性冲击更高的英国和澳大利亚,以及对其境外债权收缩总量占GDP的比重更高的英国、澳大利亚和荷兰,并未爆发危机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在于,其他国家银行对上述国家的境外债权主要分布在银行及非银行私人部门,并没有收缩、甚至于增加对政府部门的债权;而对危机爆发国的境外债权有一半以上分布于政府等公共部门,危机后大幅度收缩对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债权。私人部门若受到流动性冲击,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可以依靠政府部门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但是一旦政府部门出现流动性不足,在偿债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就易爆发政府债务危机。第四、对外债的高依存度,也是引发危机传染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在基于银行境外债权收缩造成的危机传染上,我国受到的影响与冲击并不大,但是,借鉴当前西方国家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的教训,在境外债权这一传染渠道上,我们要严格控制政府部门对外债的依赖程度,政府债务依赖于国内市场,可以减少受到的国际市场的影响。但是,政府作为整个经济的强大后盾,在市场经济部门受到影响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是我们力挽经济狂澜的重要手段,因而要尽量保持政府债务平衡,依托于内部经济,保证政府的收入,防止偿债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