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研究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治理具有一定的推动功能,甚至对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南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结构由于受到自身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上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区域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农业基本以种植业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农林交错镶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稠密,人地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加强对西南丘陵山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尤其是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研究,探讨如何在国民经济各部分、各产业间合理的分配有限的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利用其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其他自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形状指数及分离度指数等相关指标模型和现代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2个方面来分析永川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永川区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程度,但全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程度差异较为明显;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指数越大,集中化指数越小,反之则亦然,二者呈高度的负相关;永川区土地利用类型整体功能较弱,这一结果主要受乡镇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及其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所影响;而土地利用程度的高低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区域内耕地的区位意义在大多数乡镇中都较为突出,这与永川区作为渝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区的状况较为符合。林地在茶山竹海街道的区位意义最大,这与茶山竹海街道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各个乡镇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其他用地的区位意义在各个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②.永川区土地利用类型斑块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成为永川区土地景观基质;永川区土地利用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说明土地经济密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具有高度相关关系;而永川区土地利用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永川区土地利用生态价值较高的区域面积较少,仅分布于个别乡镇,这不仅与永川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相关,而且和土地利用趋势相联系,未来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将取决于耕地被建设用地占用所造成的数量减少和保护生态用地(林地、水域)的数量增加之间的博弈。③.永川区土地利用结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地貌格局成为永川区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自然前提条件。永川区的三种不同地貌类型(丘陵、缓丘平坝和低山)形成了西北、中部、东南部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林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为总体组合类型;永川区各乡镇单位面积土地GDP与土地利用程度、各地类区位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胜利路街道、中山路街道、南大街街道等街道单位面积土地GDP均最大,相应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区位指数也较大,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最高;永川区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中山路街道、胜利路街道、南大街街等乡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较大,相应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也相应较大;吉安镇、永荣镇、双石镇、红炉镇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区人口密度的平均水平,其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则同样如此。该研究可为西南丘陵山区县级以及其他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