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结构新论--基于唯物史观视角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yyy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之所以把马克思的这段话放在摘要的第一段,是因为这段话是贯穿于本研究的灵魂。
  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不能离开历史,隔离传统。理解传统社会,才能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相比阶级分析法、传统一现代理论范式、国家一社会二分法、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唯物史观能提供更科学的视角,来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依据唯物史观,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传统农业中国的生产力状况。文明社会早期阶段,地理环境作为“初始条件”,其特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导致人类结束了“原始的丰裕生活”,不得不驯化可食用的物种,进而发明了农业。作为劳动对象,黄土的土壤环境、冬干夏湿的气候特点以及粟和黍的植物特性,产生了旱作农业的生产方式。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限制,农业生产工具没有根本的革新,生产工具的驱动力长期以自然力为主。
  第二部分论述了生产关系的相关核心概念和不同社会类型的生产关系特点。分配是以权威为媒介的生产关系,这是传统农业中国社会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交换是遵循价值规律的生产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分配与交换并重。基于交换和分工的集体是生产上相互依赖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基于分配关系的集体是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生产上自给自足的个体的强制性共同体。两种类型的集体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中国的集体属于后一种类型。
  第三部分阐明了交换关系在传统农业中国的约束条件。受到交通运输成本的影响,交换关系在中西方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由于存在优良的河流和海洋,西方社会的交换关系具有天然优势。而在传统的农业中国,道路、河流、运河等交通运输条件则依赖中央政府的能力。社会分工与交换,在西方是基于经济需求,在传统农业中国则基于政治需求。无论是起源还是后来的发展,商人和工商业均受制于政治统治。
  第四部分对集体社会的形成进行了阐述。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对外扩张和防御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内统一作为保障。农耕生产方式的内敛性则产生了对内排斥军事暴力和离心倾向。由于公有制、资源稀缺性、集中分配的管理方式和服从权威的共性,使农耕生产方式与军事组织能够结合在一起,其最佳方式就是兵农合一的集体制度。最大的集体单位是天下(国家),最小的集体单位是个体家庭,与家族、宗族、官僚制等其他类型的集体单位,共构成了包含许多集体单位的等级性集体社会。
  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第五部分对家国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交换关系为经济基础,西方的家国异构本质上是私的家庭的血缘亲属关系不同于公共权力的国家的政治关系。而传统农业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分配关系为基础,家国同构是伦理道德和父家长权威的结合。随着农耕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应当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家国关系。
  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农业中国是建立在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的集体社会;第二,传统中国集体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分配为中心环节,当前中国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提高交换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第三,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底色具有多层性。
其他文献
一.土地征收的性质与宗旨  土地征收的性质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对私有土地实行征收并给予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其主体是国家,相对人是土地所有权人,中国内地为拥有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下称“土地权利人”);其客体是集体土地或具有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  二.土地征收之目的  土地征收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这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只不过有些国家和地区对其
影响力交易罪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三章“定罪与执法”第18条规定的罪名,《公约》的规定如下:各缔约国均应当考虑采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将下列故意实施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一)直接或间接向公职人员或者其他任何人员许诺给予、提议给予或者实际给予任何不正当好处,以使其滥用本人的实际影响力或者被认为具有的影响力,为该行为的造意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从缔约国的行政部门或者公共机关获得不正当好
惩治受贿罪,是目前中国社会最受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对受贿罪的研究,也是刑法学界必须长期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的主旨,在于试图结合刑法理论和审判实践,对受贿罪中的主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不正当利益”和受贿罪的共犯等一些疑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在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努力探索立法精神,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并希望有助于立法的完善,能够对
学位
债权人的撤销权是一项古老的民法制度。我国《合同法》首次对此作出了规定。但由于理论界及实践界尚对此有不同认识,因此笔者选中此题目进行研究。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债权人撤销权的概念及性质。包括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概念、债权人的撤销权与相关权利的比较、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性质。  第二章债权人的撤销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包括债权人的撤销权的价值论基础、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法理基础、债权人的撤销权与利益衡量。  第三章
学位
作为反垄断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垄断法豁免制度应当得到理论和实践上的足够重视。本文主要围绕着反垄断法豁免制度展开研究,从豁免制度的概念、特征、对象、执行机构、豁免程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基本国情,在借鉴若干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立法和执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略陈管见。  明确基本概念是研究豁免制度的前提。本文分析了豁免制度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学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于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显现,国际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上也逐渐成为热议的话题。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国际话语权是“软权力”的一种,它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际行为体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操作能力、国际社会舆论的主导能力以及贡献理念的能力。在本质上表现的是一种国际政治的权力关系,国际话语权之争的实质是各国间国家利益的博弈。国际话语权不仅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而
学位
全球化时代存在诸多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是个别的地方性、国别性或国际性问题,而是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富足与进步的问题,是全人类平等地共享所有文明成果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正义问题。  全球正义是人类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路径之一。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是哲学家的书斋想象,而是人类共同体的重要工作。全球正义是一项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其主要支持者是当代世界主义者。当代世界主义者将世界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处于深刻的变革中,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不断发生。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场所,也成为各种思潮的集散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势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着学术研究、“重评”历史、揭秘真相和“娱乐无极限”等借口在网络空间中大肆传播,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诋毁中国共产党,抹黑、调侃中国革命和建设中
学位
第2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韩国平昌顺利举行。在此次冬奥会召开之前,中韩两国关系正因“萨德”问题跌入谷底,两国在政治交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领域都陷入了困境。平昌冬奥会作为世界级体育赛事,天然地成为了韩国向世界各国展示自身形象的窗口。对平昌冬奥会前后中国媒体涉韩报道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得出平昌冬奥会前后中国媒体上韩国形象的动态变化情况,加深对于韩国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分
学位
如何正确判断并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矛盾进行了明确,我国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新阶段。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随之发生转变,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