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桥蛋白RGD多拷贝短肽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dom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当血管内膜受损时,位于血管中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由收缩表型转化为合成表型,并获得向内膜下迁移、增殖及合成和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CM)的能力。VSMC迁移主要是由ECM蛋白和细胞表面整合素受体(主要是αvβ3)相互作用所介导的。已经证明,在各种ECM蛋白中,骨桥蛋白(OPN)与细胞迁移和黏附的关系最为密切。OPN通过它所含有的RGD序列与整合素αvβ3、αvβ5相互作用,通过SVVYGLR序列与整合素α9β1、α4β1结合。已经证实,含RGD和SVVYGLR序列的短肽能够竞争性的抑制OPN与多种整合素的结合,从而抑制VSMC以及炎性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因此,这些小分子肽可作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PTCA术后再狭窄等血管重塑性疾病的拮抗药物。但是,目前小分子肽主要靠人工化学合成,因价格昂贵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此,本实验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含有编码RGD序列的cDNA片段与携带GST编码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重组,构建RGD多拷贝重组子,将其转化大肠杆菌表达GST-RGD融合蛋白,经分离纯化后获得GST-RGD纯品,为研究RGD多拷贝短肽在防治血管内膜增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方法: 1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将编码RGD13肽的DNA(以下简称RGD)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构建pGEM-RGD(1)质粒,经BamHⅠ/EcoRⅠ双酶切鉴定后,将从重组质粒中切出的RGD(1)片段与经BamHⅠ/BglⅡ双酶切的pGEM-RGD(1)重组质粒连接构建pGEM-RGD(2)质粒,按上述步骤依次进行切割与重组,分别获得pGEM-RGD(4)、pGEM-RGD(6)、pGEM-RGD(8)、pGEM-RGD(12)、pGEM-RGD(14)质粒。所构建的重组质粒经测序鉴定后,用BamHⅠ/EcoRⅠ双酶切出插入片段,将其亚克隆入pGEX-3X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3X-RGD(4~14)。 2GST-RGD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1GST-RGD(6)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将pGEX-3X-RGD(6)转化大肠杆菌后,对IPTG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进行筛选优化,确定GST-RGD(6)融合蛋白诱导表达的最佳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对pGEX-3X-RGD(6)转化菌进行诱导培养后,将菌体裂解后离心,分别收集上清和沉淀,经SDS-PAGE检查融合蛋白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2.2GST-RGD(6)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 包涵体经反复洗涤后,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KL)进行变性溶解,变性后的融合蛋白经透析复性后,用GST-Sepharose4B亲和层析进行纯化,以得到GST-RGD(6)融合蛋白。 2.3GST-RGD(6)融合蛋白的factorⅩa酶切取纯化后的GST-RGD(6)融合蛋白与factorⅩa混合,23℃条件下孵育6h。酶切产物经SDS-PAGE观察酶切结果。 3GST-RGD(6)融合蛋白生物学活性检测 3.1黏附抑制实验 传代时,将VSMC分别与0、150、300、450mg/L的GST-RGD(6)预孵育1h,然后将细胞接种到用OPN包被的96孔板中,检测单位时间内黏附至孔板上的细胞数,以此表示细胞黏附活性。以人工合成的OPN13肽和GST蛋白作为平行对照,以确定GST-RGD(6)抑制细胞黏附的特异性。 3.2伤口愈合实验 细胞传代时,将VSMC接种于带有玻片的孔板内,细胞生长至100%汇合后,分别加入0、150、300、450mg/L的GST-RGD(6)预孵育1h,取出玻片,用无菌吸头在玻片上划痕。将玻片放回孔板内,每孔加入20mg/LOPN,继续孵育24h后,于低倍镜下观察细胞伤口愈合程度,以此表示细胞的迁移活性。以人工合成的OPN13肽和GST蛋白作为平行对照,以确定GST-RGD(6)抑制细胞迁移的特异性。 结果: 1重组质粒pGEM-RGD和pGEX-3X-RGD的构建 内切酶图谱和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GEM-RGD和pGEX-3X-RGD中所插入的片段与预期长度一致,核苷酸序列正确无误。 2GST-RGD(6)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转化pGEX-3X-RGD(6)的宿主菌经IPTG诱导后可表达30kD的蛋白质,与GST-RGD(6)融合蛋白分子量相一致,该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在培养物(OD600=1.5)按1∶50接种于含0.1mmol/LIPTG的LB培养液中,30℃诱导培养9h的条件下,GST-RGD(6)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在菌体蛋白中所占比例最大,此条件作为GST-RGD(6)融合蛋白诱导表达的最佳条件。 3GST-RGD(6)融合蛋白的纯化 经GST-Sepharose4B亲和层析纯化后,每100ml培养物可得到约5mgGST-RGD(6)融合蛋白,纯度为95%。 4GST-RGD(6)融合蛋白的factorⅩa酶切 纯化后的GST-RGD(6)融合蛋白经factorXa切割后,生成26kDGST和4kDRGD(6)两个肽段。 5GST-RGD(6)融合蛋白对细胞黏附的影响 黏附抑制实验结果显示,在所观察的浓度范围内,GST-RGD(6)融合蛋白能剂量依赖性的抑制VSMC在OPN包被板上的黏附,在融合蛋白为450mg/L时,抑制率达57%。其作用与人工合成的OPN13肽相似。 6GST-RGD(6)融合蛋白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伤口愈合实验结果表明,GST-RGD(6)能剂量依赖性的抑制VSMC迁移,在融合蛋白为450mg/L时,抑制率达60%。 结论: 1成功构建了含有OPNRGD序列13肽基因不同拷贝的pGEX-3X-RGD原核表达质粒。 2经过对IPTG浓度、诱导温度、诱导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GST-RGD(6)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有效表达。 3经过对包涵体进行溶解与复性后,表达产物经GST-Sepharose4B亲和层析得到电泳纯的GST-RGD(6)融合蛋白。 4GST-RGD(6)融合蛋白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VSMC在OPN上的黏附。 的VSMC迁移。
其他文献
当前社会面临的能源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而氢能因其热值高、燃烧产物无污染而被认为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清洁能源。自从1972年日本科学家Fujishima和Honda发现了金红石TiO_2半导体单极上水的光电分解现象后,纳米TiO_2半导体材料光催化制氢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纳米TiO_2材料作为光催化剂还存在不足,首先纳米TiO_2材料只对高频光才有光催化活性,而高频光仅仅只占全部太阳
摘 要: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定律和物理公式的理论基础。在新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如何导入物理概念,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物理概念的导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效果的强弱,而且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熟练并灵活地运用物理概念的导入
本文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置了22个25m×20m的样地,对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植物区系分析、群落数量分类、种间联结及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本文以群落样地中
摘 要: 学校中的磁铁一般为马蹄形磁铁和条形磁铁,在经过许多学生学习使用后,其磁极的标记会脱落而无法辨别。现设计一种装置,在辨别无标记的磁铁时,无需有标记的磁体,容易操作,极性发光指示,准确度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关键词: 磁体极性 二极管 传感器  在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涉及磁铁的学习内容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对磁铁的极性有严格要求,因此识别磁体极性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中的
产奶量低、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不高等问题主要制约着我国奶业的发展,如何提高乳产量和乳品质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蛋氨酸是合成乳蛋白的关键物质,之前主要研究蛋氨酸影响奶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单一化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提问已成为当前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提问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课堂的趣味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无线传输的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普遍认为,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将达到或超过1 Gb/s。在这些无线通信系统中,必须用到高性能的宽带射频收发信机。同时,未来无线
摘 要: 化学课程改革对构成化学内容的化学实验提出新要求,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内容、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价值等,都是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实验技能 探究教学 实验操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如果能采用直观的实验教学方式,则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学仪器和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而且可以
摘 要: 物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新形势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话题,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趣味性 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
本研究以自我国内蒙古、山西、陕西和宁夏等地采集的柠条锦鸡儿17份、中间锦鸡儿12份和小叶锦鸡儿5份为供试材料,应用形态多样性分析和ISSR(简单重复序列间隔区)分子标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