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许多疾病晚期的患者都可接受器官移植作为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等待实施器官移植手术。但是可供移植的器官供不应求,许多患者直到临终都得不到可供移植的器官。如果能将异种器官成功植入人体而不引起严重的排斥反应,将为移植器官短缺这一难题的解决带来希望。因此,对于器官移植排斥机理的基础研究至关重要。 对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人为人白细胞抗原(HLA)——的理解仍是移植成功的关键。已知在抗原提呈细胞激活T淋巴细胞过程中,MHC发挥了重要功能;抗原识别依赖于结合了抗原决定簇的HLA分子和T淋巴细胞受体(TCR)的相互作用。在同种移植中,T淋巴细胞被两种途径激活:(1)直接途径:受体T淋巴细胞被结合了抗原的供体HLA激活,这一激活机制作用相当强大;(2)间接途径:受体T淋巴细胞被结合了抗原的自体HLA激活。这两种途径对于产生供体特异性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和移植排斥的延迟型超敏反应都非常重要。持续存在的供体MHC抗原还是产生免疫耐受的必须条件。但是,在异种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论文移植排斥中那种途径起主导作用仍在争论之中,前者?后者?还是两者都起作用尚不明确。 本试验目的在于研究T淋巴细胞功能性亚群在同种异体和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和T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异种抗原,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同/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利用异体器官移植奠定基础:①建立人的同种/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②对比人的同种/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异种移植所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③了解不同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在同种/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的反应过程,探索进行遏制这种反应的可能途径;④应用磁性细胞分离技术分离细胞进行试验。 试验方法:我们根据免疫学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经典理论,引入新近出现的磁性细胞分离技术,去除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B淋巴细胞后,建立了异种/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模型;为了明确参与此反应的细胞是否为T淋巴细胞,我们使用活化T淋巴细胞表面标记CD25和CD69对反应细胞标记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结果证实参与反应细胞确为T淋巴细胞:使用3H掺入技术,监测了不同时间点异种/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结果,并对比了异种/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异同;使用同一技术,检测了第5天异种/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个体间的差异;应用磁性细胞分离技术分离出抗原提呈细胞和T淋巴细胞不同亚群,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监测了不同时间点的反应结果;使用T淋巴细胞亚群表面标记CD4和CDS对反应细胞标记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检测了参与分类淋巴细胞混合细胞反应中,参与反应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纯度。 我们监测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异种刺激源—小鼠和同种一刺激源—异体体外的反应过程,发现(l)异种/同种混合淋 4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论文巴细胞反应均在第5一8天达到高峰;(2)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明显高于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3) CD25和CD69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达到高峰时均有表达,CD25强于CD69;(3)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当去除小鼠的抗原提呈细胞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无影响:(4)当去除反应细胞中的抗原提呈细胞时,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被完全阻断,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也下降,但下降不多。在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去除刺激细胞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后,反应明显下降;(5)用人的抗原提呈细胞细胞作为反应细胞时,异种/同种刺激细胞均能导致淋巴细胞分裂增殖,但分裂增殖明显低于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的增殖;(6)CO4+和CD4一淋巴细胞分别作为反应细胞,结果显示:异种细胞不能刺激CD4十淋巴细胞但是可以刺激CO4一淋巴细胞分裂增殖,同种异体细胞可刺激CD4十/CD4一淋巴细胞分裂增殖, CD4十淋巴细胞分裂增殖明显强于CD4一淋巴细胞;(7) CDS+和CDS一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结果显示:异种细胞不能刺激CDS+淋巴细胞但是可以刺激CDS一淋巴细胞,同种异体细胞可刺激CDS十/CDS一淋巴细胞分裂增殖,CDS一淋巴细胞分裂增殖明显强于CDS+淋巴细胞。(8) FACS分析显示,MACS有分离淋巴细胞亚群的能力,且获得的淋巴细胞纯度非常高。 本研究证实鼠一人之间的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为T淋巴细胞依赖型,尤其是CD4反应淋巴细胞。 结论:体外异种排斥引起的淋巴细胞反应明显低于同种排斥反应:同种移植的淋巴细胞排斥反应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而异种移植的淋巴细胞排斥反应只有间接途径。在两种排斥反应中,CD4+和CDS+淋巴细胞亚群均发挥作用,CD4+淋巴细胞作用更为明显。在鼠一人之间的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CD4+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和MHCll为反应的主要途径,CDS+淋巴细 5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论文胞、抗原提呈细胞和MHCI为反应的次要途径。我们研究中所发现的T淋巴细胞依赖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