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普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因各种原因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逐渐达到一定规模。失独家庭由于受到独生子女死亡的影响,对生活保障和服务保障有着更加独特的需求。失独家庭因家庭结构的缺失,成为了一个特性突出的社会群体,应当成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自2010年以来,上海各社区广泛开展失独家庭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拓展了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进而提高了失独家庭社区生活质量。因此,扎实做好失独家庭社区工作,为失独家庭提供方便、及时、高效的社区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失独家庭也迫切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基于X区失独家庭联系人制度建立的课题,本文试图以安德森的服务可及性的利用论、潘查斯基等人的服务可及性的适合论为基础,发展出适合本土化的服务可及性评价模型。选用案例分析这一研究方法,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来收集资料。在对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的产生背景和服务特征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服务的可适合性、服务的可接受性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三个维度,探究X区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的可及性现状。结果发现,目前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呈现出弱可及性的特点;其弱可及性表现为一种结构性特征:一方面,社区福利服务存在制度上的弱可及性,主要表现为供给目标偏离引起的服务人员的弱可适合性,失独家庭有效参与缺失所引起的弱可接受性;另一方面,社区福利服务存在行动上的弱可及性,表现为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耗尽与疏离,社区志愿服务与专业服务发展滞后所引起的弱可获得性。在对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可及性及其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进而提出策略建议,希冀通过提高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的可及性,改善失独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失独家庭福利水平,增进失独家庭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