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的可及性研究——基于X区“金色阳光”项目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普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因各种原因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逐渐达到一定规模。失独家庭由于受到独生子女死亡的影响,对生活保障和服务保障有着更加独特的需求。失独家庭因家庭结构的缺失,成为了一个特性突出的社会群体,应当成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自2010年以来,上海各社区广泛开展失独家庭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拓展了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进而提高了失独家庭社区生活质量。因此,扎实做好失独家庭社区工作,为失独家庭提供方便、及时、高效的社区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失独家庭也迫切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基于X区失独家庭联系人制度建立的课题,本文试图以安德森的服务可及性的利用论、潘查斯基等人的服务可及性的适合论为基础,发展出适合本土化的服务可及性评价模型。选用案例分析这一研究方法,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来收集资料。在对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的产生背景和服务特征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服务的可适合性、服务的可接受性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三个维度,探究X区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的可及性现状。结果发现,目前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呈现出弱可及性的特点;其弱可及性表现为一种结构性特征:一方面,社区福利服务存在制度上的弱可及性,主要表现为供给目标偏离引起的服务人员的弱可适合性,失独家庭有效参与缺失所引起的弱可接受性;另一方面,社区福利服务存在行动上的弱可及性,表现为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耗尽与疏离,社区志愿服务与专业服务发展滞后所引起的弱可获得性。在对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可及性及其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进而提出策略建议,希冀通过提高失独家庭社区福利服务的可及性,改善失独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失独家庭福利水平,增进失独家庭福祉。
其他文献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农村养老问题也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动,以儿子为养老主体的传统农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不仅体现为他们的社会生存状况,还要凸显出他们在心理层面的融入现状。为此,本文在一定规模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大量的文献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城市竞争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城市文化软实力在提升综合国力中发挥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农村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亘古未有之巨变。这种变化一方面体现在农村社会基础结构的变化上,另一方面表现为维系农村社会基
学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开始逐渐影响人民的生活。网络购物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它给人们带来快捷、方便和高效的同时,也随之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