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类抗生素荧光分析方法的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霉素类抗生素因其廉价、高效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治疗及饲料添加剂,然而人们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滥用行为,引起动物源食品中药物的残留,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因此,建立一类灵敏、可靠、简便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青霉素类抗生素中常见的三种药物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荧光分析法,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一、NBD-Cl荧光衍生化法测定苄青霉素的研究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荧光衍生试剂4-氯-7-硝基-2,1,3-苯并氧杂恶二唑(NBD-Cl)与苄青霉素降解产物的衍生化反应。结果表明NBD-Cl与苄青霉素的酸性降解产物在弱碱性的水溶液中易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荧光络合物,从而使得不具有荧光的苄青霉素显示荧光性质,据此建立一种测定苄青霉素的荧光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苄青霉素浓度在0.1-20.0 mg/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μg/L。同时研究了络合物的缔合常数,探讨了衍生化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及机理。利用该方法对牛奶中苄青霉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32%-2.13%,并进行了标准加入回收试验,其回收率为88.4%-95.2%。二、荷移荧光光谱法测定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研究1.荷移荧光光谱法测定苄青霉素的研究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电子供体苄青霉素降解产物与电子接受体四氯苯醌(TCBQ)之间的荷移反应,结果表明TCBQ与苄青霉素的酸性降解产物在甲醇-水介质中易发生荷移反应,生成稳定的络合物,其荧光强度较苄青霉素降解产物本身有了显著的增强。据此建立一种测定苄青霉素的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苄青霉素浓度在0.30~8.0 mg/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90μg/L。同时研究了荷移络合物的红外光谱,探讨了荷移反应的机理。利用该方法对牛奶中苄青霉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标准加入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8.0%-95.4%,相对标准偏差为1.12%-1.46%。2.p-环糊精增敏荷移荧光光谱法测定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研究了电子供体氨苄西林(AMP)、阿莫西林(AMO)与电子接受体7,7,8,8-四氰基苯醌二甲烷(TCNQ)之间的荷移反应,建立了测定AMP和AMO的新荧光光谱法。结果表明:AMP、AMO与TCNQ于45℃下可生成n-π络合物,使其荧光强度较药物本身得到增强。在此基础上,通过β-环糊精(p-CD)的包合作用,体系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在最佳条件下,AMP、AMO的浓度分别在0.1~10.0mg/L、0.05~6.0 mg/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30μg/L、10μg/L。同时研究了荷移络合物的缔合常数,探讨了荷移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及机理。利用该方法对胶囊制剂中的AMP和AMO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标准加入回收试验,其回收率分别为102.3%和98.2%。此方法灵敏、简便、准确,结果与药典方法相一致。三、荧光散射光谱法测定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研究在pH 4-5的HCl溶液和加热条件下,青霉素类抗生素(PENs)如氨苄西林(AMP)、阿莫西林(AMO)、苄青霉素(BEN)可水解成中间产物与Cu(Ⅱ)反应形成1:1的二元螯合物PENs-Cu(Ⅱ),它们能一进步与碘三负离子(Ⅰ3-)反应生成1:1:1的三元离子缔合物PENs-Cu(Ⅱ)-I3-。结果引起了溶液的共振瑞利散射(RRS)和非线性散射如二级散射(SOS)、倍频散射(FDS)的显著增强。在一定范围内,抗生素的浓度与增加的散射强度成线性关系。三种青霉素类抗生素AMP、AMO、BEN的检出限(3σ)分别是32μg/L、95μg/L、151μg/L (RRS方法),177μ.g/L、102μg/L、184μg/L (SOS方法),85μg/L、68μg/L、138μg/L (FDS方法),RRS法测定AMP体系是所研究检测方法中灵敏度最高的。本文以RRS方法为例研究了反应体系的最佳条件实验和影响因素,探讨了离子缔合物组成比和反应的机理。测试了外来共存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以离子缔合反应为基础,本文建立起一种灵敏、简便、快速的检测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新方法。该法可应用于测定胶囊制剂、牛奶、人体尿液样品中的青霉素类抗生素。
其他文献
在我厂汽车后桥主减速器装配中,首先要依据成对主、被动齿轮的安装距与主减速器壳进行组合装配,而工序之一是要将圆锥滚子轴承与大圈压人主减速器壳内,并把带圆锥滚子轴承的内圈
本文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苏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项目”为研究背景,根据河道曝气技术控制河流水环境污染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国内外研究应用的进展情况,分析了
<正> 患者:吴夢本,男性,13岁,学生,住湖南宁乡朱良桥镇。主诉于一九五八年七月的一个晚上,因洗脚用手去抓脚心时,忽然耳内感到哄哄有声,正如蝉鸣,停抓之后,鸣声消逝,以后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