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丝材振荡的钛丝超声振动拉拔理论与实验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f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拔是金属胚料在外加拉力作用下被迫穿过一系列孔径递减的模具以实现截面缩减、形状改变或性能提升的塑性加工方法,主要应用于金属棒、线、管材等工业原材料的生产。钛及钛合金作为新兴的战略金属材料,在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钛及钛合金属于难拉拔材料,其传统拉拔工艺存在诸多弊端。传统钛丝拉拔一般在高温下进行,涉及复杂的热处理、润滑处理和表面处理,耗能大且污染环境。加工中存在拉拔力大、易断丝等问题,且产品尺寸精度低、表面质量差,难以满足工业需求。超声振动有利于降低拉拔力、改善模具与丝材接间接触关系、减少丝材产品表面缺陷和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重要的塑性加工手段。因此,开展钛及钛合金丝的超声振动拉拔研究对提高钛丝生产效率及理解超声振动在金属塑性成型中的作用机理有重要意义。尽管在金属棒、线、管材拉拔过程中施加超声振动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对于超声振动的作用机理,当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少拉拔力的完整、定量理论推导。本文首先基于球形速度场理论和上限法推导常规拉拔力的解析数学模型。然后,在考虑丝材柔性的基础上根据应力波理论探讨丝材与模具间的接触关系,将超声振动丝材拉拔过程归结为移动弦的受迫振动问题,推导其微分方程。然后,基于超声振动的应力叠加学说,结合数学物理方法、应力波反射与叠加理论、弹塑性力学等知识对弦振动方程进行求解,分析弦上张力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具与收丝端间距的不同,分三种情况对不同拉拔速度和模具振幅下超声振动拉拔力及平均拉拔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模具位置一定时,超声振动拉拔力随模具振幅的增大而下降,随拉拔速度的增大而上升;当拉拔速度与模具振幅一定时,拉拔力的降低幅度受模具与收丝端间距的影响:当其接近超声振动在丝材中传播的半波长时降幅最大;接近其1/4波长时降幅最小。为解决单模具超声振动拉拔中丝材与模具减径区表面无法分离的问题,提出双模具超声振动拉拔的方法。第一道次加工为第二道次提供反向拉拔力,从而降低第二道次丝材与模具间的接触应力和摩擦应力,进而实现丝材与模具的周期性分离。为验证第3章中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双模具超声拉拔方法的可行性,在考虑丝材弹塑性的基础上,按照实际丝材长度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细长钛丝超声振动拉拔的轴对称有限元仿真模型。单模具超声拉拔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仅指数学建模相关理论分析,后文不再赘述)结果基本一致,揭示了拉拔力降低的原因是丝材上的张力波动。在超声振动作用下,常规拉拔时的连续加工过程转变为超声拉拔时的断续加工过程。一个模具振动周期被分割为加工阶段和非加工阶段,两者的时间占比受超声振幅和拉拔速度影响。存在某一由模具频率、振幅决定的临界速度,当拉拔速度大于该值时,施加超声振动不再引起拉拔力的降低。模具与收丝端间距对拉拔力的影响也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双模具超声振动拉拔仿真结果表明:双模具拉拔中,两模具间会发生耦合;除模具振幅与拉拔速度外,总拉拔力及两道次拉拔力的分配还受模具振动方式、模具位置及两模具相位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位置分布和相位下可实现两模具间振幅的相互叠加或抵消;满足一定条件时,双模具超声振动拉拔可有效减小第二道次模具与丝材间的接触应力和摩擦应力,实现丝材与模具减径区表面的周期性分离。在前述理论与仿真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了用于钛丝拉拔的纵向超声振动系统。通过模态分析研究了前端质量负载、中部过渡圆弧对变幅杆振动性能的影响,固定方式对换能器及超声振子振动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附加前端质量会大大降低变幅杆的一阶纵振频率;开设过渡圆弧可提高阶梯变幅杆共振频率;与自由状态相比,节面固定后换能器和超声振子的频率均略有提升。通过谐响应分析和瞬态分析对换能器和超声振子的频域特性和时域特性进行预测。对装配后两性能接近的振子进行振型检测和阻抗测试,并对其输出端及模具位置处的振幅进行测试。检测和测试结果表明:在同一电源驱动下,两振子可实现同步振动,但其振幅较其各自工作时有所降低,共振频率也有所偏移。搭建了单模具和双模具超声振动拉拔实验平台,研究了拉拔速度、模具振幅及双模具拉拔中两模具振动方式、位置分布、相位差对拉拔力的影响规律。对实验结果、理论计算结果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三者呈现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理论分析和有限元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利用扫描电镜对拉拔后的钛丝进行表面形貌检测,结果表明:提高拉拔速度和施加较小幅度的超声振动均有利于去除丝材表面缺陷;但当模具振幅超过某一阈值后,超声振动引起的丝材表面质量提升效果有所减弱;该阈值随着拉拔速度的增加而上升。
其他文献
燃料电池和电解水装置是理想的能量存储和转换设备,这些设备的开发和利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及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氧电极反应包括氧还原反应(ORR)和氧析出反应(OER),受其自身动力学缓慢、过电位高且工作环境苛刻(强氧化性)等特性的限制,常需使用大量高效、稳定的电催化剂加速电化学反应。优异的ORR、OER电催化剂是实现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和水电解器等可再生能源装置的全面推广的基石。传统的OR
作为新资源绿色材料,玄武岩纤维及其增强聚合物(BFRP)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和环境友好等特性而被应用于土木建筑、军工、船舶等领域。但玄武岩纤维增强聚合物水热老化性差已成为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外纤维用成膜剂技术研究进展和玄武岩纤维自身表面特性,以解决水热老化性差与绿色制造的需求,分别使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嵌段共聚物,F108)和硅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结构可设计性及优异的力学性能被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及汽车等领域。复合材料高性能化及轻量化成为高性能先进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碳纤维表面化学惰性导致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间界面结合弱及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低等界面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复合材料发展。为提升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及层间剪切强度,本文以跨尺度增强体结构设计为途径,分别采用连续上浆、同轴圆柱电场和平行电场电泳等方法制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气象条件十分复杂,冰冻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5%,冬季及初春时节道路冰雪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严重危害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冰作为地球上摩擦力最小的物质之一,其物理及力学性能复杂多变,极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因此,在摩擦系统中引入冰或雪介质显著改变了摩擦副相互作用机制,这大大的增加了冰雪路面抗滑性能研究的复杂程度。传统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手段及研究方法难以获取胎-冰-路
横向磁通电机的主磁路所在平面垂直于电机运动方向,实现了电负荷和磁负荷之间的解耦,可以通过减小极距,增加极数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电机的力密度。横向磁通直线电机集成了横向磁通电机高力密度和直线电机直接驱动负载做直线运动的特点,适合于应用在低速直线直驱领域。本文针对传统横向磁通直线电机内部空间利用率不足的缺点,提出一种具有双边永磁励磁结构的横向磁通直线电机,即双交替极横向磁通直线电机(Dual-Conse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型基因组计划的不断开展,以DNA甲基化芯片数据为代表的表观基因组数据的规模日益增长。如何对DNA甲基化芯片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及应用成为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对揭示表观遗传与复杂疾病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DNA甲基化芯片存在探针设计引起的数据偏差,这将影响甲基化芯片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制约甲基化芯片数据的应用。同时现有甲基化芯片数据预处理方法存在自适应性差的问
水泥基复合材料在使用周期内需要满足多项功能要求,待考察的性能目标涉及多种类别。当性能目标的数量增加时,配合比设计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一般不存在一组特定的配合比设计方案使得所有工程性能指标同时达到最高水平,为此需要借助合理的方法实现面向多重目标的配合比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工作状态进行合理的分析是洞悉其本质特征和性能发展规律的关键立足点。聚乙烯醇(PVA)纤维是改善水泥
压气机作为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之一,技术含量高,其性能改善对航空发动机整体性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压气机气动负荷的不断提高,容易导致流道内发生大尺度、强三维的流动分离,进而引起压气机流动损失增加、效率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速、喘振等危险的气动失稳现象。因此,在对压气机复杂内部流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先进可行的流动控制技术来打破现有压气机气动负荷极限,并将其更好地融入到压气机气动设计体系中
高频超视距雷达(Over-The-Horizon Radar,OTHR)利用高频电磁波的绕射或反射,可实现对远距离目标的超视距探测,提供大范围海域监测。由于OTHR工作的电磁环境十分复杂,在对雷达接收到的信号处理后得到的方位-距离-多普勒(Azimuth-Range-Doppler,ARD)谱中,不仅存在目标和大气噪声,还包含电离层杂波、海杂波等统计非均匀且大范围分布的杂波信号。因此,在OTHR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治理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特别是提出了"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的重要论断,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新飞跃,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和理论遵循。近年来,常州市天宁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治理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先试先行,以"3+2"模式("3"即同步推动网格治理、社区治理、智慧治理;"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