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城问题”是清代古文《尚书》辨伪中的一条著名例证。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以“金城”一名晚出揭露孔《传》之伪,得到学界的一致赞同。惟独今人张岩在清人黄子鸿说的基础上,对阎若璩的论证提出质疑。由于孔《传》语焉不详,“金城”一名所指存在很大争议。“金城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孔《传》“金城”是郡是县,以及《史记·大宛列传》是否追书上。学界非但未能确指核心地名汉代积石山地望,而且在经由“金城问题”判定孔《传》真伪上也存在偏差,对“金城问题”不过攻其一点,相关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积石山与金城郡(县)位置关系的探讨还有待深入。本文首先针对学界在“金城问题”上的争议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确认了《史记·大宛列传》并非后人追书,并对张岩针对阎若璩的驳议中的不实之处进行了一些补充论证。确定汉代积石山的地望是解决“金城问题”的关键。通过对积石山位置的由来进行文献溯源,可知先秦时期积石山与河源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将积石山置于“河源问题”的背景中进行深入探讨,以及对汉代河水“重源潜流”说的发生过程的细节性分析,可知前人对《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张骞奏记理解有误,西汉之时本无河水重源出于积石山之论。汉代积石山是河水“重源”说的产物,其出现年代当在西汉末古文经学兴起后。汉代古文学家对《尚书》地名实定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将古地名皆置于西汉政区之下,由此可以判定积石山地望的实定应晚于河关县的设立时间。前人对汉代积石山地望的认定也存在很大问题。汉积石并非学界所认定的大积石阿尼玛卿山,而是前人从未道及的河曲(唐乃亥湾)附近的鄂拉山。孔《传》不明其所在,却指晚出东汉末期以后的小积石为《禹贡》积石,又袭用东汉时方有的盐泽与积石通流之说。孔《传》在诸多方面存在纰漏,绝非西汉孔安国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