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脊髓空洞症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好发于颈胸段,其形成的主要与枕大孔区畸形和小脑扁桃体下疝有关,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对脊髓空洞症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对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脊髓空洞症的认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报道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脊髓空洞症的发生率约为22.5%—53%。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情况并不罕见,然而,对于空洞的发生机制、空洞对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症状是否有影响、是否有必要对空洞进行外科处理及如何处理等问题均不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以及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单纯栓系松解和栓系松解加空洞引流术)的治疗效果说明空洞减压的临床作用。材料与方法选取山西省儿童医院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0—2007年间确诊的209例TCS病例中合并脊髓末段空洞症的32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探讨脊髓空洞的临床特征,将合并空洞患者(n=32例)的性别、年龄、栓系的原因、脊髓圆锥的位置、临床表现分别与单纯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n=177例)作比较。为了说明脊髓空洞引流的手术效果本研究将32例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Ⅰ组)仅行脊髓栓系松解术者和(第Ⅱ组)脊髓栓系+脊髓空洞减压术者。对2组患者术后进行1年的随访,结合MR影像学发现,对二者进行比较评价空洞引流术的效果。结果合并空洞者圆锥位于骶部的占40%,无空洞组占12%,两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空洞者的年龄、栓系原因与单纯脊髓栓系者无明显差别。合并脊髓空洞组的临床症状较无空洞组为重,在合并空洞组感觉障碍,病理征,大便失禁,及进行性脊柱侧突的发生率较高。临床随访显示行脊髓栓系松解术+空洞引流术的患者在感觉障碍(P=0.036),膀胱功能障碍(P=0.05)的恢复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空洞腔缩小的病例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而手术的效果与空洞腔的大小有关,小的空洞(空洞指数<40%者)行空洞引流术后与行单纯栓系松解术的症状改善率无差别;大的空洞(空洞指数>40%者)的病例行空洞引流术后不论是空洞的缩小还是症状的改善率均明显高于行单纯脊髓栓系松解术的病例。栓系原因不同,症状改善也不同。如果手术不能充分游离蛛网膜下腔,术后空洞腔则继续增大。结论1脊髓缺血、局部CSF动力学的改变在脊髓末端空洞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2脊髓末端空洞症可以加重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原有临床症状。3大的空洞(空洞指数>40%者)在脊髓栓系松解术的同时应行空洞引流术,小的空洞(空洞指数<40%者)仅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术后随访。4术中充分游离蛛网膜下腔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