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源肺炎克雷伯氏菌GPKP基因kp05372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uh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炎克雷伯氏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可导致林麝肺炎,从而引起死亡。肺炎克雷伯氏菌中的LysR型转录调控因子可参与调控其毒力、分解代谢、耐药性等。本研究通过构建林麝源肺炎克雷伯氏菌GPKP中新发现的LysR型转录调控基因的缺失株及回补株,比较三者的生长曲线、药敏试验、生物被膜、抗逆性、细菌半数致死量、定殖能力及其引起的器官病理形态学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探究该转录调控因子的基本功能,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林麝源肺炎克雷伯氏菌基因kp05372缺失株及回补株的构建:扩增基因kp05372上下游同源臂,交叠PCR获得融合片段,以pLP12T质粒为载体,通过无缝克隆连接,成功构建重组自杀质粒。通过接合转移,在氯霉素压力正向筛选及阿拉伯糖诱导反向筛选下,经两次同源重组,最终成功筛选到缺失株GPKP-△kp05372。以质粒pBAD33为载体克隆连接敲除基因片段kp05372,成功构建回补表达质粒pBAD33-KP。通过接合转移,阿拉伯糖诱导调节基因表达量,成功筛选到回补株GPKP-△kp05372+。2.林麝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生物学特性分析:三株菌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均表现为2 h后迅速增长,12 h达到最大,持续至18 h后,活菌量逐渐下降;野生株及回补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于缺失株;缺失株对头孢噻吩、复方新诺明及多粘菌素B产生了耐药性,对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等的抑菌圈直径缩小5 mm以上,对新霉素的抑菌圈直径则增大5 mm以上;三株菌在不同的渗透压、温度、盐含量及过氧化氢浓度下无显著变化。在pH=2-7范围内,随pH值升高,缺失株耐酸能力逐渐下降;野生株、缺失株及回补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6.3×107 CFU/mL、1.1×1010 CFU/mL、4.88×109 CFU/mL;肝脏中三株菌的含量下降后保持稳定定殖,心脏、脾脏、肾脏及肠道中缺失株含量最先下降为0,定殖能力最弱;三株菌均能引起肝、肺的严重组织病理变化。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GPKP基因缺失株GPKP-△kp05372及回补株GPKP-△kp05372+。比较生物学特性差异发现该基因缺失导致GPKP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耐药性发生变化,毒力下降,还可能参与调控GPKP的抗酸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LysR型转录调控因子GPKP基因kp05372的调控机制做铺垫。
其他文献
随着微机电系统和互联结构材料体系的发展,金属多层膜由于其优异的电学和力学性能而广泛应用。多层膜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元材料以一定的原子比或厚度沿垂直于衬底方向
引黄灌溉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黄河下游地区横贯于华北平原之上,在历经多次的调水调沙后,黄河下游沿程冲刷,主槽河底高程降低,同流量下黄河水位下降,造成黄河下游部分
目的: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高危害性心血管疾病,虽然临床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高血压,但部分药物副作用明显,因此急需寻找副作用少并能防治靶器官损害的药物。在中医临床实践过程
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之所以现在成为结构化学研究领域中最受欢迎的研究热点内容,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以下几点优势:稳定的结构、可预测的拓扑类型、易于修改或剪切的结构以及可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复杂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正成为死亡率极高的疾病。而且,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表明,这些复杂的疾病往往与多种生物分子有关联,如药物-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和淀粉酶对肉鸡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内源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4×3因子设计,选用1日龄AA白羽肉鸡960只,随机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不受卡诺循环限制,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是21世纪首选的洁净、高效的新能源技术。相比氧离子传导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O-SOFC),水在质子传导
差分方程是研究离散型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近几十年来,差分方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医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同时,差分方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因此,研究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应用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两类特殊的高阶有理差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并用MATLAB对数值进行了模拟分析,从而验证了所得结论
1型鸭肝炎病毒(DHAV-1)属于小RNA病毒科禽肝病毒属,可引起感染雏鸭高度致死、传播迅速的急性传染病。细胞自噬是一种重要的清除病原体的细胞内途径。DHAV-1能否激活感染的宿主
碗状共轭分子是一类具有开放系统的曲面稠环芳烃,作为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结构的一部分,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它们不仅可以作为新型材料的模板分子而且可以作为新材料合成时的前体分子。凹凸两面电子云分布的不同使得碗状共轭分子展现出了独特的组装特征及物理化学性质。碗状共轭分子大多由富勒烯的两个亚单元荧蒽烯(Corannulene)和素馨烯(Sumanene)衍生而来,在合成化学、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以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