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冷链运输监测网络研究与设计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zz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年国家在物联网建设的推动下,带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冷链物流行业在运输过程中还未实现温湿度的实时监测,大多数物流公司将温湿度记录仪放在车厢内获取温湿度,在物品交接时一次性读取,这样导致客户和物流中心无法动态检测到运输车辆的在途信息。国内外多家物流公司致力于解决冷链物流中的监测盲区,同时物流运输过程中的预警措施亟待提高。  针对上述现状,本文设计了冷链运输监测系统来解决现存问题。本系统车载终端内部采用RFID电子标签和读写器解决车厢内温湿度数据采集,利用瑞士GPS定位模块ublox5Q解决运输过程中车辆定位问题,使用ST公司生产的Contex-M3内核的STM32F103微处理器实现数据的分析与预处理,减少数据冗余和通信费用,最后采用SIMCOM公司的SIM900无线收发电路解决数据远程发送的问题。中央处理器内置电话本,设置SMS及蜂鸣器双重报警机制,使客户和管理人员能随时了解到货物在途信息,内置电话薄和短信查询机制解决了车载终端数据安全性问题。  在软件方面,利用Keil-uVision4开发环境和C语言进行底层软件编写,在STM32F103为核心的车载终端硬件平台上完成下位机的调试与测试工作。监测中心基于VisualC++6.0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编写可视化Socket服务器程序,解决了建立数据库,负责接收、上传车载终端定位数据和温湿度数据的问题,同时采用基于MFCAppWizard对话框格式编程使监测界面能够进行GoogleEarth地图定位、显示温湿度数据、司机个人信息和运输货物信息等操作。  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对系统进行测试与调试,得出大量数据,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采集精度达0.1℃,湿度精度达2%RH,GPS定位精度小于3米,网络通信时延1~2s,系统丢包率小于1‰;测试结果表明车载终端能够无干预采集温湿度数据;能快速、准确获取GPS定位数据;并且能够对获取的温湿度及GPS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存储及显示;能将有效信息进行打包,再通过GPRS网络发至物流监测中心。系统实时性和可靠性满足设计需求,适合在冷链物流行业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波达方向(Direction ofArrival,DOA)估计技术可提取和利用接收信号中的有用信息对接收信号的入射方向角进行参数估计。本文主要对阵列天线DOA估计中的互耦校正和相干信号DOA估计
频谱是无线通信所需的珍贵资源,传统的无线频谱管理方式使得频谱的利用率较低,而认知无线电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动态频谱分配是认知无线电中的关键技术,它
图像重建主要包括去噪、去模糊、插值和超分辨率重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问题都属于病态反问题的范畴,直接求解并不能得到稳定有效的解,一些经典的平滑算法往往会破坏边
预编码技术和用户调度技术,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在多用户MIMO系统中,SLNR (signal-to-leakage-and-noise,信号泄漏噪声比)算法下的预编码方案能够同时考虑噪声和信
随着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微处理技术的重大进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正迅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基于WSNs的目标定位,在民用和军用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现在很多地方例如景区,都开始推广和应用实行全面电子票据,然而因为电子票引起的纠纷80%是因为电子票的欺诈,如何保证
H.264/AVC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视频标准。与已有标准相比,它能够在更低带宽下提供优质视频,也不增加太多设计复杂度使得无法实现或实现成本过高。然而基于H.264/AVC技术的手机视
大气激光通信中的信道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极易导致接收端光斑产生畸变,难以精确定位光斑轮廓。为了解决此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累积分布的光斑轮廓精确定位算法。本文阐述
随着SD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简称SDN)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未来网络发展的需求,设计新型网络体系架构和网络协议逐渐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如何能够高效地设
发送端的信道状态信息(CSIT)对于由先进的干扰管理技术,例如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干扰对齐提出的复用增益是相当关键的。大多数多用户预编码技术需要在发送端有精确的信道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