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从原理、定义、分类等方面分别介绍了文学翻译中存在的误读和误译现象,其中,对误译中的文化误译现象进行了侧重介绍。然后对其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进而讨论了误读与误译对于文学翻译的正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规避误译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本文由绪论、五个章节、结语、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在第一章中,简要介绍了误读理论的发展,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误读是由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一个文学批评概念,首先是作为诗论的术语而问世,后来扩展到包括翻译研究在内的其他领域。误读理论由现代阐释学派和接受美学派进行了深入挖掘。笔者将翻译领域的狭义误读界定为译者在解读异质文化时对原语文化某种程度的背离。在第二章中,总结了一直以来翻译学界关于翻译标准的制定。无论翻译标准如何变迁,但是尊重原作者,忠实于原文,始终都是翻译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参照传统的翻译标准,对误译的定义为:对原著错误的翻译,在思想意义上或在文字上背离了原文。然后,分析出现误译的主要原因:客观原因语言、文化差异性和主观原因译者因素。这两种原因在误译形成的过程中各占比重。最后,将误译简要划分为两类:语言误译和文化误译,并进行了例证。在第三章中,主要论述了误读和误译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原理、主体、定义以及分类等方面,两者之间的联系则主要集中在产生原因、正负面影响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在第四章中,着重分析了误读与误译对文学翻译的正负面影响。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误读与误译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倾向于本民族读者的过分归化的译文更易传播与接受,误读与误译产生的地方是两种文化交汇碰撞的地方,可以对比研究两种文化的差异性等;而更多的时候,译者的误读与误译则是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阻碍作用,加深了译文读者的误解,甚至可能引起民族间的摩擦与不信任。在第五章中,针对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提出了总的翻译原则和三种具体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本着“语言的归化,文化的异化的统一”总体原则,使用保留文化概念法、转换文化概念法和解释文化概念法,基本上可以有效地减少误译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