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与极化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各国政府、组织和学者关注的热点,十分具有前瞻性。在市场机制下,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和极化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它的变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进入新世纪,河南省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是与之对应的省内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与极化现象也在不断加剧,必将影响着未来全省区域经济发展。该文基于城乡、区域关联的“要素流”视角、构建城镇集聚能力指数,运用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对2000-2016年间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城镇集聚能力呈现出以郑州市为但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在加剧;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和分经济区(四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豫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都表明河南省区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极化现象,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加剧,期间2005年(0.5003)迈入发展的差距悬殊阶段(基尼系数在0.5-0.6之间),具体归于因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行政层级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而导致各地级市的区位优势度的差异和动态变化、进而导致城镇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异、极化及其时序演化。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基于“要素流”视角构建的城镇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合理性,分析结果可为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国外相关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章介绍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与极化研究的理论及研究。第3章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第4章根据对河南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与极化的发展现状,对其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进行相关评价。第5章提出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大力培育建设河南省的核心增长极、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落后地区发展以及落后地区人才培养方面针对性的提出了有助于河南省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对策。第6章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