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议题。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所面对的节能和碳减排压力巨大。为此,我国提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从国家层面到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都采取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而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需要进行综合性评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通过对节能减排政策的评估,一方面,有利于明确下一步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方向,从而促进我国各种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对于改进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系统,增强政策活力和效益,提高政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可见,从气候变化的视角开展节能减排政策评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面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需求和节能减排政策建模的国际前沿,对我国节能减排政策评估问题开展了综合性建模研究。综合运用了统计学、问卷调查、计量经济学、运筹学、情景分析、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完成了以下创新工作:(1)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微观调研和宏观调研数据,研究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意愿,并从五种终端活动的角度,研究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所引起的碳排放历史特征演变。主要发现有:我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高;我国居民部门碳排放阶段性增长;城乡碳排放强度的差距持续存在,但差距在缩小;城镇居民交通出行碳排放增速最快,中短期仍具较大增长潜力;采暖供冷和炊事烧水碳排放占比最多,增速也较快,宜控制城镇居民过高舒适度标准;农村居民交通出行行为碳排放同样增速最快,甚至高于城镇居民的水平;采暖供冷行为的碳排放增速较小,但所占比例最高。(2)全国层面的节能减排政策评估。创新性地研发了一个基于发电系统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最优化模型,模型考虑各个地区电力需求量、不同种发电技术的装机容量、地区间电力传输容量限制等约束条件,研究了在未来碳价引入电力部门的情况下,是否会提高天然气发电的经济可行性。将该最优化模型应用到我国华东电网。模型结果表明:在现有的能源价格体系下,碳价的引入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天然气发电成本过高的实质。考虑政府对天然气发电的政策补贴情况下,当碳价到达40元/吨时,则会出现部分低效率燃煤电站被燃气电站所取代。(3)部门层面的节能减排政策评估。以空调能效标准为例,评估了居民部门能源技术政策在2005到2025年间的节能减排效果,并对现有能效政策的修订周期和幅度进行评估。研究表明,相较于城市空调市场,农村的空调市场发展较慢,并且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2025年家用空调的电力消费总量为598-674TWh,然而,未实施能效标准的电力消费总量为753TWh。从2005年到2025年,空调能效标准可以节约电力1430-2540TWh,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08-1610Mt。最后,对能效标准的修订周期和修订步幅进行评估,建议能效标准修订周期应为4到5年,每次的修订步幅为上期的8%到10%。(4)区域层面的节能减排政策评估。核算了北京在2005-2011年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基于北京市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构建了包括六种终端使用部门和两种能源加工转换部门的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研究了北京市2012-2030年的节能减排路径。得到如下结论:2005-2011年间,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保持上升趋势,碳排放量在2008年和2011年波动明显;2012-2030年,政策情景相比于基准情景可以节能21.36%,减少碳排放35.37%;商业及服务业未来将成为能源消费量最大的部门;加工转换部门在两种情景下都是碳排放量的最大贡献者;人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北京市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