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led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物理新课程改革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探索价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究问题,在具体的问题应用中提高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因此,创设出适合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成了物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因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最终能揭示和概括出问题的实质。同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以便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这样做可以起到启其智、育其创、增其能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更重要的是,问题情境教学使物理课堂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物理课更贴近现实、更贴近社会、更能反映时代的脉搏。所以,新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教学备受广大教师关注,物理教师在不断的探索、尝试着将情境教学运用到课堂中。近几年来,通过情境教学,高中物理课堂比以前更有趣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部分教师怀疑问题情境教学的作用,仍然不愿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因循守旧,致使物理课堂还是比较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在积极探索,但本身也很迷惘,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特点、创设原则不是很清楚,找不到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有时候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计出适合学生探索的问题,所创设的物理问题过难或者过于容易,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环节流于形式。本文作者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对部分一线教师已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研究、评价。进而根据这些优秀问题情境的特征,并在己有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梳理了情境创设的原则和方法,总结了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在同事们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总结出了不同教学内容中应用的不同问题情景途径。而且,本文作者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内进行了实验对比,发现实验组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实验班级的课堂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表明:将情境创设的原则和策略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利于实现改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了学习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其他文献
广东省工商局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超市熟食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合格率仅62.7%,质量不容乐观。而且包括沃尔玛、好又多等大型超市也被查出有不合格产品,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无论在
智慧课堂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实现学习的个性化。文章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徜徉中外神话故事殿堂”
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相比于小学生,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语言文字,初中阶段的教育是为学生打下作文基础的重要时期。对于少数民族农村学生来说,站在民族文化发展角度,他们
从初中到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不论是在抽象程度上、思维方法上,还是在知识量上,都有很大的改变与提升,很多学生对此都非常不适应,导致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针对这样的
提问是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新课程下教师教学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的运用处理好“学”和“练”的关系,让“练习”走进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语阅读涉及的体裁广泛,题材新颖。其中包括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融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为一体。由于学生的时间、能力和活动范围有限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了多元的态势,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学校德育工作面临
稀土掺杂锡酸盐是一类发光效率优良的发光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以及发光和余辉性能。本文综述了稀土掺杂锡酸盐常见的合成方法,合成过程中温度、pH、稀土掺杂量对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著名长篇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该部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以乔德一家为典型代表的农民在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