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1229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遍阅契诃夫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形象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从任人凌辱的歌女到居于众人之上的公爵夫人都是他所描写的对象。这些女性形象不分尊卑贵贱,平等地存在于他的笔下,并依据他的三种文学主题一一呈现出来,这三种文学主题即是讽刺批判人性弱点和社会不合理之处,同情弱者和劳苦大众,思考社会和人生的出路。此三者既依他的创作思想纵向发展,又据他的创作本质横向交织,促使契诃夫以同情为创作的基调来观照俄国女性,并剥开了束缚女性的层层虚假的面纱,使女性真实惨淡的人生直接而无隐地呈现。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真正塑造了俄国妇女的形象,以更加真实、少有男性异化色彩的笔触描述了当时俄国妇女的生存处境、真实面貌,并积极为她们寻找人生的出路。   本文即从契诃夫的三种文学主题出发,从以下三大部分对契诃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研究讽刺主题下的女性形象,这部分的女性形象身上存在各种人性弱点,她们是契诃夫笔下的“女庸人”,社会环境致使她们堕落成了各种畸形的人。当然,契诃夫也无情讽刺了“女庸人”自身的不足,他希望以此促使、引领女性自我觉醒、自我进化、自我净化,也渴望以此还女性以纯美品质,使被单纯定位为女人的女性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第二部分研究同情主题下的女性形象,她们遭受了各种不公平待遇,是不幸的大众中的一员,是契诃夫最关注的群体。契诃夫揭示了种种加诸女性的苦难,其目的是以此激化女性的觉醒,进而赋予她们自我反抗和自我解救的意识。   第三部分研究希望主题下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有各种美好的品格,承载了契诃夫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契诃夫之所以将希望放在这类女性形象身上,是因为,较前两类来说,她们有了明显的进步,她们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了,并且有了自我意识,不再是空洞的、被社会愚化的符号,正因为如此,她们才有代表希望、寻找希望的资格。
其他文献
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区域,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场景。地域文化是电视剧创作的土壤,电视剧也是地域文化传播的良好载体,荆楚文化与湖北电视剧创作就存在着这种互动性。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语承前启后的大发展时期,在汉语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此期也是汉语基本句类系统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句类在此时得以定型或发展。评议句是一种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自诞生之日起,就对中国的文艺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拉开了一个时代新的文艺规范和文艺体制的序幕,中国的文化界由此呈
作为五六十年代的旅美华人作家,白先勇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处境下展开了对女性的书写。白先勇不仅以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中国女性独有的美,更敢于突破传统禁忌,为女性自身的解放做出大
简要介绍了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 ,如专家系统 ( expert system) ,人工神经网络 ( artificialneural network) ,模糊理论 ( fuzzy theory) ,遗传算法 ( genetic algorithms)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