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中女性主体性在女性谱系中的构建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最负盛名的小说《愤怒的葡萄》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中西部大批流动农民的逃荒过程,因而获得了1940年的普利策奖。这部现代文学名著让斯坦贝克蜚声国内外。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的观察”,斯坦贝克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愤怒的葡萄》描绘了中西部的农民在被剥夺了土地之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向西迁移寻求生路。以来自俄克拉荷马州的乔德一家为代表,流民们在追梦的路上历经了一系列天灾和人祸。但困境中的流民始终积极向上、自尊自爱、互相帮助,对生活保持着信念。其中乔德家的母亲更是坚强、善良、智慧。她不仅悉心照料全家人,而且对女儿罗莎夏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母女二人在相互交流、相互照顾中重塑了坚实的母女纽带。罗莎夏也从一个只顾个人心情、常常怨天尤人的小妇人,成长为一个和母亲一样既自尊自信、又乐于帮助她人的成熟女性。本文借助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吕西·伊利加雷的关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通过分析乔德母亲和女儿罗莎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愤怒的葡萄》中女性谱系对女性主体性构建的重要作用。本文详述了乔德母亲本是具有主体性的独立女性,并通过分析母女之间的积极交流,阐明了女儿罗莎夏建立自我主体性的过程。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介了小说和作者的背景,以及本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伊利加雷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伊利加雷认为女性主体性丧失的根源在于母亲被父权文化“谋杀”,女儿不得不和母亲分离,最终导致母亲和女儿都丧失了主体性。第三、四章结合伊利加雷的理论分析了《愤怒的葡萄》文本。其中,第三章分析了乔德母亲的主体性和女儿罗莎夏缺乏主体意识的种种表现和原因。第四章分析了母女二人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并分析了罗莎夏的成长。第五章总结全文。具有主体性的乔德母亲无疑在构建母女纽带时起了关键作用,而罗莎夏也在和谐的女性谱系中成长为具有主体性的成熟女性。在这部苦难移民史的最后,斯坦贝克将希望放在了这两位勇敢自主的女性身上,展现了他对女性及其力量的尊重和重视。
其他文献
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许多习语是经过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造就出来的语言形式,因此具有语法结构独特、形象鲜明、文化内涵丰富、风格多样等特点。 英语和汉语都有漫长的
我国的英语教学历史悠久,但效果却并非如教育者所期盼的那样好。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外语学习的基本技能当中,听一直是令学生伤脑筋的问题。很多人阅读能力很强,但在听力理解方面却
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作用,如年龄、性别、动机、个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的关系。然而笔者在文献阅读过程中发现有关这些个人因素之间关系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