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核医学诊疗可以使患者受益,但也可能对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公众,带来一定的辐射危害风险。很有必要加强对临床核医学的辐射剂量与防护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围绕着核医学辐射剂量这一基础科学问题,针对常用治疗核素131Ⅰ对患者的内照射剂量评估以及患者体外辐射水平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旨在为开展临床核医学防护提供科学且实用的理论依据与方法,以更好保护患者、相关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身体健康。方法:(1)利用相应的生物代谢模型,通过计算甲状腺131Ⅰ在不同摄碘率下,患者各主要器官/组织的吸收剂量及其变化情况。(2)采用电离室巡测仪测量施药患者周围不同时间、距离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3)利用131Ⅰ生物代谢模型计算患者体外辐射水平或体内残留活度的变化情况,再结合相关工作人员或公众的受照情况开展剂量评估并提出具体建议。结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症131Ⅰ治疗一般给予185-555MBq的剂量(平均为296MBq),其所致患者的甲状腺辐射剂量平均为1500mGy,其胃壁、小肠和膀胱所受的辐射剂量较小,平均约为12mGy,而甲状腺癌131Ⅰ的治疗剂量将达到2.8-7.4GB(q平均为5.5GBq,其所致患者的甲状腺辐射剂量平均可达到500800Gy,其胃壁、膀胱所受的辐射剂量平均可高达1Gy以上,且随着甲状腺摄碘率的增加而加大,适当增加饮水、排尿频率或合理安排131Ⅰ药物服药后隔离时间可降低患者主要器官的辐射剂量率。相关人员与服药患者近距离接触1h,其所受的辐射剂量值可高达200mSv。另外根据点源模型得出:在服药后一周内,公众尽量与服药患者保持1m以上距离,同时严格控制相关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时间。结论:临床核医学治疗的应用频率及其所致公众的剂量在不断增加。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癌患者接受131Ⅰ治疗所致甲状腺组织的辐射剂量高达800Gy,其胃壁、小肠、膀胱壁等器官的辐射剂量也可高达1Gy,为减少患者各主要器官/组织所受辐射剂量,降低患者辐射危害风险,可在服药后增加饮水、排尿频率,加快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药物的排出,同时严格控制患者与公众接触的距离及时间。